第十章 香消玉殒为谁念(第9/19页)

出殡分为小出殡和大出殡。小出殡是从宫中移到殡宫,大出殡是由殡宫移到陵寝。出殡的日期由钦天监测算,选择黄道吉日。因为棺具不可能总停留在宫中。在宫中停棺时间最低为3天。

小出殡就是由宫殿到殡宫的过程。列后的殡宫地点并不一样,所以,抬棺人数会多少不等。孝庄、孝惠、孝懿在朝阳门外殡宫;孝康在坝上殡宫;孝诚则初在西华门外殡宫,后又称至都城北沙河巩华城;孝昭初在武英殿,后也移到都城北沙河巩华城;孝恭在寿皇殿;孝敬在田村殡宫;孝圣在圆明园的九经三事殿;孝贤、孝和、孝德则均在景山观德殿;孝静在绮春园迎晖殿;孝哲在永思殿殡宫。

梓宫在移送的过程中颇费人力。有卤簿前导,卤簿可以说是梓宫出殡时的庞大仪仗队,由于内容众多,在此不必赘述。卤簿之后为丹旐,舁旐、举幡的人分为6班,每班32人,由部院官、内务府官各4人,共8人管辖。旐、幡之后为梓宫,梓宫的抬运是关键,首先要讲究排场,但又受条件的限制,如果用人太多,出门过桥摆布不开,因而要预设大舆和小舆,在京城之内,大舆80人,小舆32人。由宫内到殡宫一般为6班,每班80人,这些抬棺之人,首班与末班用銮仪卫、校尉,以示庄重齐整,其他班次之人,要由五城之内选用健壮的青年民夫,发给衣和鞋,令其洗澡,衣服用红绣团花,头戴插黄翎毡帽,称为逊衣或驾衣。梓宫所过门或桥,都要祭酒,焚香钱。在殡宫大门外,还要预设鹰和狗,这可能与满洲早期习俗有关,带有满洲特色。

大出殡就是由殡宫到陵寝的过程。皇后棺椁停留在殡宫,时间长短不一。可是,梓宫不能无限期地停留在殡宫,当陵寝工程完毕之后,钦天监就要择日选时,恭请朝廷安排出殡日期。

梓宫出殡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准备好32人小舆及80人大舆、128人大升舆。然后要选用抬棺的匠役,从京畿选用。由皇帝、太后到皇后,俱选用7920人为抬棺夫役。这些年轻的夫役一旦被选中,要发给衣、鞋、帽,并给予银两。

出殡时,由于恭送人员众多,身份又不同,要修有不同的道路,称为御路。凡御路所经,无论什么建设都要拆除,黄土铺垫,以备应用。梓宫所走路线为一条,人员众多,路宽而平坦;皇帝走另一条路,在梓宫启行后,皇帝走另路,提前到芦殿等候,一旦灵驾到来,要跪迎;皇太后、皇后等女眷,要在灵驾起行后,瞻望,俟灵驾走远,随后而行。

从京师到东西陵,一般分作5程,每程一个芦殿,日暮以后,停棺其中,凡遇雨也停驻在此,或临时扎搭罩棚。芦殿,称黄布城、黄幔城、黄网城等。灵驾到时,陈卤簿于门前,皇帝率王公大臣,跪于北门外,太后是这样,灵驾由北门进,奉灵驾于殿内正中,陈册宝于左右案上,行夕奠礼,早晨行朝奠礼后,皇帝跪送灵驾启行。

灵驾所过御路,两边百里内文武大臣,预先跪迎于路右百步外,候灵驾过,随至宿次,在黄幔城外行三跪九叩大礼,夕奠礼时,文官在正蓝旗末,武官在镶蓝旗末。灵驾过门桥时,要派内大臣2人轮流祭酒,焚楮城。

灵驾到东西陵,其梓宫并不马上就入葬地宫,要暂时安奉。

大葬,即将梓宫随葬地宫,是清帝后丧礼中最为关键的,也是最隆重的礼仪,称为永安大典。届时,皇帝、后妃、王公百官要云集陵寝,按序排立。奉安前一天,皇帝要率群臣行迁奠礼,然后,梓宫登小舆,皇帝亲引梓宫由殿之中阶降,循殿东行。梓宫走陵寝中门,皇帝扶棺上方城前平台上,奉安梓宫于芦殿正中的龙上,没册宝于左右案上。第2日,梓宫安奉地宫,由皇帝亲自扶棺下去,前面有10名太监执灯引导,钦点之王大臣随梓宫后进入,敬视永安于石床之上,然后撤出龙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