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香消玉殒为谁念(第7/19页)

清代皇家棺具,既沿袭了入关之前本民族的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融进了汉文化,同时,也夹杂有宗教的内容。因而,这些棺具是我们认识和了解清代宫廷秘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些豪华的皇家棺具有四个特点:

一、浓郁的民族特点。说它具有民族特点,是与汉材相比较而言的。如明嘉靖帝的棺具是直帮平顶,前大后小的形制。而清代皇家棺具则“盖如屋脊,中间隆起,两边倾斜,内部高大。棺头置一木质葫芦,挂整貂一具”。棺具的这种形制,在满洲称为旗材。入关前,游牧民族的满洲出于实际的需要,而在棺具末端置一葫芦,挂一些狩猎品来祭奠先人。入关后,虽然仍在棺具中保留了葫芦,但已失去了它的实际用意。

二、复杂而森严的等级特征。入关以后,满洲贵族很快吸收了汉文化的精华。在其棺具的制作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上。在选材上,楠木、杉木的区别使用,在漆饰中,三六九等的不同待遇,以及内棺衬布的细微区别等,都体现了等级制度的森严。

在称谓上,则更加细化。帝后之棺称为梓宫,其中包括太后或太皇太后,而皇贵妃、贵妃、妃、嫔的棺具称金棺,贵人、常在、答应则只可称为彩棺了。在棺具的体量上,则等级越高,其棺具越高大,反之,则低矮。这是这时期棺具明显的外部特征。

三、宗教内容的重要体现。其实,清代皇家崇信佛教,已毋庸置疑。但在棺具的制作上,则只能通过实物来验证。从档案中知道,其棺具内的数层棺衬,均有陀罗尼经;在实物中,我们发现,慈禧、乾隆、淑嘉皇贵妃内棺表面均雕有梵文金刚经咒等,这些都是佛教内容在棺具中的反映。

四、高超的工艺水平。毫无疑问,皇家的棺具,尤其是帝后的梓宫,是清王朝丧礼中众臣拜祭的中心,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一定是制作精良。首先在承做部门上,由内务府、工部等相关部门选择天下精良的物料,再由技艺高超的工匠精工细做而成。所以,这些棺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就已挖掘的棺具来看,乾隆内棺为凸雕经文,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剔红作品。慈禧内棺为阴刻,然后填金,华丽无比。

不仅如此,各棺具的密封度也很好。帝后死后,殓入内棺,外椁尚未漆饰,要供放很长时间,但无论春夏秋冬,都不能发生尸体腐臭的现象,这就要求内棺必须密封良好。孝仪皇后、慈禧太后、孝哲皇后的尸体过去多年后而保存仍很完好,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清代皇家棺具也随着清王朝的变化,而悄悄地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在关外,因为常年打仗,屡次迁都,加之顺治以前实行火化,其棺具无论多么华丽,也要付之一炬,因而棺具十分朴素。康熙以后,随着土葬的实行,棺具将永远保存下来,因而从上至下十分重视,礼臣便依制定出各个等级。但到清朝末年,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对清代皇家棺具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用料上,就选择了西洋漆;在外棺的漆饰上,也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次数。森严的等级制度有所松动了。

出殡礼仪

皇家一旦有人薨逝,宫内会马上采取行动。先是按死者等级组成一个治丧组织,具体负责一切丧事活动。其中,皇帝、太后、皇后属于国丧,要由礼部负责,整个国家都要有所举动;皇贵妃以下的后宫主位,则由内务府主持,只在宫内治丧。不管哪一级的妃嫔去世,都会通知她的家人前来看视,然后才可以入殓,装入棺椁之中,否则,在险恶的宫廷之中,没有经过家人看过就给大殓的妃嫔,会认为是非正常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