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香消玉殒为谁念(第12/19页)
所以,裕陵地宫宝床上棺位如下:居中为高宗,左为孝贤,右为孝仪,孝贤左为慧贤,孝仪右为哲悯,西侧垂手床上为淑嘉皇贵妃。
嘉庆帝昌陵地宫内葬有两人,嘉庆帝居中,孝淑睿皇后居左侧。
道光慕陵地宫内葬一帝三后,宣宗居中,三位皇后按时间先后,孝穆成皇后居左,孝慎成皇后居右,孝全成皇后居孝穆成皇后之左。
咸丰帝定陵地宫葬二人,文宗居中,孝德显皇后居左。
同治帝惠陵葬二人,穆宗居中,孝哲毅皇后居左侧。
光绪帝崇陵地宫葬二人,德宗居中,孝定景皇后居左侧。
总之,封建时代宗法制度极严,礼制等级不可逾越。清帝陵地宫中,葬位的基本规律是,帝棺居中,皇后按左为贵的原则,以时间先后分葬左右;皇贵妃则按死亡先后从葬两旁。当然,由于皇族内部钩心斗角,宫闱秘闻极多,在葬法位置中,也可能出现颠倒,甚至随心所欲的现象。
可是,那些或许是死在皇帝之后,或许是级别较低下,或许是皇帝根本就不太喜欢的后妃,就没有与皇帝葬入同一地宫之中的荣幸之事了。而死在皇帝之后的太后们则要单建陵寝。
清代共建有7座皇后陵,分别为: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孝静成皇后的慕东陵、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两座定东陵。这些陵墓均在丈夫帝陵的旁边,成依偎之状,拱卫在帝陵的东边或西边。
最低档次的是妃园寝。入关以后清朝皇室陵寝形成了两大区域,即东陵和西陵。其中共有8座妃园寝,即:景陵妃园寝、景双妃园寝、泰妃园寝、裕妃园寝、昌妃园寝、定妃园寝、惠妃园寝和崇妃园寝。
在这些妃园寝中,是一群守望的女人,她们生前在深深的宫墙中守望着唯一的皇帝;死后,葬入了皇帝陵园之中,同样被那高高的陵墙圈住,不可逾越,只是在那里等待着和守望着皇帝灵魂的到来。
皇后冬朝冠
乾隆皇帝裕陵地宫出土的玉蝉
3.随葬品
后妃去世后,要按照皇家的规矩制度,进行一系列的丧事活动,级别高的诸如皇后、皇太后,便从此进入大丧,也称国丧期,全国为之致哀,丧期也长;而皇贵妃以下,则仅在宗室或皇宫内举行丧事。等级和规模有着明显的区别。
大殓是与死者做最后的告别,因而,大殓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最为明显的,便是棺中的殉葬品。
清后宫主位死后,大殓时,要有部分殉葬品随葬。这些殉葬品会因时代不同,亡者身份不同而各有差异。由于惧怕后人盗陵,地宫殉葬品这些宫闱秘密为世人鲜知。尽管如此,清宫档案、清人笔记等文献中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是我们研究清宫殉葬品的宝贵资料。
清宫的殉葬品,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早期,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并没有殉葬品,尤其是实行火化,地宫中只有一些骨灰坛子,就不会有殉葬品,因为清代宫中殉葬品主要是放在巨大棺椁的缝隙之中。
火葬的特点,是早期满洲随葬品极少的原因。“木棺火葬,多是先将尸体火化,把骨灰及随葬品装入木棺,再在墓穴内将木棺、骨灰、随葬品一同加以焚烧,然后封土成冢。”从已开放的清陵中,也可以证实这一点。这些棺具的头部都有一个葫芦状的东西,是早期满洲习俗的物化表征。这个葫芦的作用,相传“挂整貂一具”。作为对逝者的随葬物品,既朴素简单又庄重大方,因为在满洲人心目中,貂是珍贵的动物。而在棺内,则殊少放置随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