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北魏政权中期的战争模式(第16/17页)

[22] 《宋书·索虏传》,第2350页。

[23] 《宋书·刘康祖传》称拓跋仁所部为八万骑兵,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夸大。

[24] 见《宋书·索虏传》。另,《魏书·世祖纪下》载:“将军胡崇之等率众二万援盱眙。燕王谭大破之,枭崇之等,斩首万余级,淮南皆降。”(第105页)此次宋军统帅为臧质,胡崇之只是副将。另,据《宋书·索虏传》,臧质所部为一万人,几乎全军覆没,则《魏书》对宋军总数有高估,但歼敌数量基本无误。

[25] 《宋书·臧质传》,第1912页。《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将此句改作“魏人之南寇也,不赍粮用,唯以抄掠为资”,意思更为清晰,见第3959页。当然,魏军指挥中心始终与后方保持着联系,《宋书·索虏传》:“(拓跋)焘不饮河南水,以骆驼负河北水自随,一骆驼负三十斗。”但士兵显然享受不到这种来自后方的补给,见第2352页。

[26] 《魏书》卷十八《临淮王谭传》,第418页。

[27] 《宋书·臧质传》,第1912页。

[28] 《宋书·索虏传》,第2347页。

[29] 《宋书·索虏传》,第2359页。

[30] 《宋书·臧质传》,第1912页。

[31] 《宋书·索虏传》,第2353页。

[32] 《魏书》卷三十《安同传》:“(安难)有巧思……从驾南征,造浮桥于河”(第716页)。按此前五年,北魏已经在碻磝城下的黄河上架设了浮桥。这应当是和北魏试图保有河南地区,以及这一地区的经济恢复有一定关系。但在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秋宋军逼近碻磝时,魏军肯定会拆毁这座浮桥。

[33] 《魏书·世祖纪下》:“十有二月丁卯,车驾至淮。诏刈雚苇,泛筏数万而济。”(第104页)卷十八《临淮王谭传》:“义隆恃淮之阻,素不设备。谭造筏数十,潜军而济……”(第418页)

[34] 《魏书·岛夷刘裕传》,第2139页。

[35] 《宋书·臧质传》,第1912页。

[36] 即地方政府只向若干豪强大户征税,豪强再将税额分摊到其控制的民户中去,所以在孝文帝推行三长制、均田制之前,北魏对每“户”征收的粮食数量,都比均田制后每户的缴纳数量高十倍以上。

[37] 《魏书·世祖纪下》,第107页;《宋书·索虏传》,第2330页。

[38] 《魏书·世祖纪上》,第70—83页。

[39] 《魏书·崔浩传》,第819页。

[40] 以上皆见《宋书·索虏传》,第2345、2346页。

[41] 《宋书·索虏传》,第2347页。个别标点有改动。

[42]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第3946页。

[43] 《宋书·索虏传》,第2347页。

[44] 以下引文皆见《宋书·张畅传》,第1603—1604页。

[45] 《宋书·索虏传》,第2352页。

[46] 《魏书·世祖纪下》,第105页;《岛夷刘裕传附刘义隆》亦同。

[47] 关于尉元所部兵力,《魏书·岛夷刘裕传》:“诏博陵公尉元、城阳公孔伯恭率骑二万救之”(第2148页);《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魏遣镇东大将军代人尉元、镇东将军魏郡孔伯恭等帅骑一万出东道,救彭城”(第4123页)。当以《魏书》为是。当然,魏军占领彭城之后,和数万宋军多次激战,应当又补充了兵力,但为史书失载。

[48] 《魏书》卷五十《尉元传》,第1110页。

[49] 《宋书》卷八十六《刘勔传》,第2193页。

[50] 《魏书·尉元传》,第1112页。

[51] 《宋书·刘勔传》,第2194页。

[52] 《魏书》卷四十二《郦范传》,第949页。值得注意的是,在西线悬瓠战区,陆馥也受诏命抚慰新民:“擿衔旨抚慰,诸有陷军为奴婢者,擿皆免之。百姓欣悦,民情乃定。”见《魏书》卷四十《陆俟传附陆馛》,第904页。可见到此次献文帝初的宋魏战争时,不再大规模掠夺人口已经成为魏军的一种普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