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第11/12页)

掉转车头归来啊,在不周山绝道,会餐在幽都山。呼吸夜露啊而口食朝霞,咀嚼灵芝啊而稍食琼华。抬头仰望而身体渐渐高纵啊,纷然腾涌而向上疾飞。穿过闪电的倒影啊,涉过云神兴作的滂沛大雨。驰骋游车、导车而长长下降啊,抛开云雾而远去。迫于世间的狭窄啊,缓缓走出北极的边际。把屯骑遗在北极山上啊,将先驱遗在天北门前。下看深远而无大地啊,上视广阔而无天边。视线模糊而不清啊,听觉恍惚而无所闻。乘着虚无而上至远处啊,超越无有而独自长存。

司马相如献上《大人之颂》以后,天子十分高兴,飘飘然有凌驾云天的气概,好像有遨游在天地之间的意思。

司马相如因病免官后,家住茂陵。天子说:“司马相如病得很厉害,可派人去把他的书都取回来;如果不这样,以后就散失了。”派所忠前去,而司马相如已经死了,家中没有书。问他的妻子,她回答说:“长卿本来就不曾有书。他经常写书,又时常被人拿去,家里就什么也没有。长卿还没死的时候,写了一卷书,他说有使者来求取书,就将它献上。没有别的书了。”他遗留下来的书谈的是有关封禅的事情,进献给所忠。所忠把书献给天子,天子对这卷书很觉惊异。那书上说:

远古开始,天生万民,经历各代君王,一直到秦朝,循着近世君王遗留的踪迹,听察远古君王的遗风美名。繁多而纷乱,名声和事迹沉埋而不为世所称道的,数也数不完。继承虞舜、夏禹,崇尚尊号美谥,封禅泰山而稍微可以称道的有七十二君。没有谁顺从善道而不昌盛,谁逆行失德而能生存。

轩辕以前,时间久远,详细情况无法知道。五帝三王,有六经典籍的记载和传说,可以看到大概的情况。《尚书》上说:

“君主英明啊,大臣杰出。”据此来说,君王没有比唐尧美盛的,大臣没有比后稷贤良的。后稷在唐尧时创立业绩,公刘在西戎发迹,文王改革制度,使周极为昌盛,太平之道于是形成,以后虽衰颓微弱,但千年以来没有恶声,这难道不是善始善终么!然而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前代先王在开始时能谨慎地遵循规则,又能严谨地垂教于后世子孙罢了。所以前人开拓的轨迹平易,就容易遵循;恩德深广,容易富足;法度显明,容易效法;传续法统合乎天理,容易继承。因此王业隆盛于成王时代,而功绩数文王、武王最高。度量他们的开始,考察他们的终结,并没有特别优异突出的事迹可以和今天汉朝相比较。然而,周人也还是登上泰山和梁父山,建立显贵的封号,施加尊崇的美名。大汉的恩德,就像源泉涌出,盛大扩散,广被四方,如云雾散布,上通九天,下流八荒。一切的生物都受到恩泽,和气横溢,威武之节,飘然逝去,近者如同游于恩泽的源头,远者好似泳于恩惠的末流,罪魁祸首都已湮灭,暗昧的人见到光明,各种动物欢乐喜悦,掉转头来朝着中土。然后,聚集珍贵的驺虞,拦截罕见的白麟,在庖厨中选择出一茎六穗的嘉禾以供祭祀,拿生着双角的野兽作为祭品,在歧山获得了周朝遗留的宝鼎和畜养的神龟,从沼泽里招来了神马乘黄。托鬼神迎来各路神仙,在闲馆中待以宾客礼节。珍奇之物,卓异超凡,变化无穷。令人钦敬啊,符兆祥瑞都在这里显现,还认为功德薄弱,不敢谈到封禅的事。周代时跳跃的鱼儿坠落到船中,周武王烘烤了拿它祭天,这作为符兆大微小了,但却因此登上泰山,不是显得惭愧么!周朝不该封禅却封禅,汉朝应该封禅而不封禅。进让的原则,差距多么大啊!

于是大司马进谏说:“陛下仁爱地抚育众生,依据道义来征讨不顺服的人,华夏诸国都乐于进贡,蛮夷们拿着礼品来朝见,德同当初,功业至高,美好的业绩融洽,符兆祥瑞不断变化,应期而陆续到来,不只是初次显现。想来是泰山、梁父山的坛场盼望皇上幸临,加封尊号来和前代比荣耀,上天垂恩积福,将以祭奠而告成功,陛下谦恭礼让而不封禅。断绝三神的欢喜,使王道失仪,群臣惭愧啊!有人说,天道是质朴暗昧的,珍奇的符兆本来就不可以拒绝;如果拒绝它,那泰山将无立表记的机会而梁父山无享受祭祀的希望了。如果古代帝王都是一时荣耀,毕世而灭绝,述说者还有什么称述于后代,而说有七十二君封禅泰山呢?德行修明就赐给符瑞,尊奉符瑞而行封禅的事,不能算是越礼。所以圣明的帝王不废封禅,修行礼仪恭奉地神,诚敬地谒告天神,在中岳嵩山刻石记功,来彰明至上的尊位,宣扬隆盛的德行,显示荣耀的称号,承受丰厚的福禄,来使老百姓受到浸润。这种事伟大啊!天下的雄壮景象,帝王的大事业,不可减损呀。希望陛下成全它。然后综合诸儒的道术,使他们获得日月余光远焰的照耀,以施展当官的才能,专心于政事,还要兼正天时人事,阐述封禅大义,校订润饰文辞,作成《春秋》一样的经书,将沿袭旧有的‘六经’而变为‘七经’,传布到无穷,使万世以后仍能激发忠义之士,扬起微波,飞传英明名声,传送茂盛的果实。以前的圣君之所以能够永远保持他的美名,而时常被赞美,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应该让太师掌故将封禅的大义全都呈奏陛下,以备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