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香烟点燃的革命
在中国近代史上,1911年10月10日无疑是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爆发了一场改变整个中国命运的革命,这也是台湾“双十节”的由来,而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貌似是一根香烟点燃的……
1

孙中山后来称蒋翊武为“开国元勋”,这个称号孙中山只对他一人使用过
让我们先回到这个日子的前一天——1911年的10月9日。
上午,武昌小朝街85号(武昌复兴路紫湖村武汉市第九中学附近)。
蒋翊武靠着桌子,正在招呼一群人开会。
蒋翊武是武汉革命组织“文学社”的社长(同时也是同盟会会员)。不要以为“文学社”是个研究风花雪月的社团,其实是一个革命组织。蒋翊武当时召集开会的,是武汉新军中已成为革命党人的标营代表。

武昌起义的浮雕
按照清朝新军的建制,一个“标”相当于现在一个团,一个“营”即相当于现在一个营。当时,武汉驻扎的所有新军,总共一个“镇”(相当于现在一个师),12 000人左右,但其中,立志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党军官和士兵已经接近3 000人。
按照会议的安排,这批清朝的军人,准备在10月16日搞一场大的起义,而起义的目的,就是占领武汉三镇,进而推翻他们为之效力的清王朝。
大清王朝已经坐在了火药桶上。
蒋翊武要做的,就是要点燃这个“火药桶”。
但就在蒋翊武他们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与武昌一江之隔的汉口,一个真正的火药桶,居然先被点燃了。
2
同一天的上午,汉口,宝善里14号。
孙武靠在窗边,正在仔细检查脸盆里的炸药。
孙武是武汉另一个革命组织“共进会”的负责人之一(也是同盟会会员)。“共进会”和前面提到的蒋翊武的“文学社”一样,都以推翻清朝为大任,所以索性就结成了同盟——蒋翊武是总指挥,孙武是参谋长。
曾留学日本,专门学习新式炸药技术的孙武,当时正在自制一个炸弹。按照计划,这个炸弹做好后,要从武汉总督衙门后围墙的武昌帽店楼上甩进总督的卧室,直接炸死湖广总督瑞澂。

孙武。因为孙中山名为“孙文”,所以不少人以为孙武是孙文的亲兄弟
当时的革命党人,就是这样血性又不失想象力。
这时候,房间里进来一个人,一个叼着香烟的人。这个人不是外人,是“共进会”另一个负责人刘公的弟弟,叫刘同。当时只有14岁的刘同,想进来看看大家是怎么制作炸药的。
房间里不可能有“此处禁止吸烟”的标语,而孙武和他的同伴们也完全没意识到这一点。
看得津津有味的刘同,顺手弹了一下烟灰。
“轰!”一声巨响。
孙武满脸是血,呆立当场,不知道是应该庆幸还是惭愧——炸药的质量实在一般,居然一个人也没炸死。
但伤情严重的他还是立刻被同伴送去了医院,同时,所有人立刻撤离。
巨大的爆炸声,很快引来了租界的巡捕。
宝善里,当时属于俄租界。
3
接下来发生的事会让人觉得,这批革命党人的革命经验,基本为零。
孙武他们制作炸药的宝善里14号,居然同时也是“共进会”的机关总部。策划起义用的大量旗帜、标语,都没来得及拿走。
最要命的是,还有一本起义人员名册。当时,这本起义人员名册是锁在保险箱里的,但钥匙在一个叫邓玉麟的人手里,他出门买表去了(起义军需要对时)。
闯进屋子的租界巡捕随后搜到了所有的东西,包括那本名册,大惊失色,立刻全部交给了湖广总督瑞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