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箭在弦上 司马光待命(第2/3页)
司马光说:不,这是天大的好事。知人善任可是尧舜都感到困难的,何况陛下刚刚即位?万一用了奸邪,台官谏官都明哲保身一言不发,岂不坏了陛下的大业?
神宗又问:吴奎阿附宰相吗?
司马光答:不知。
神宗再问:巴结宰相和巴结皇帝,哪个好些?
司马光答:都不好。前者固然是奸邪,但,一味迎合主上,揣摩圣意,见风使舵,也不是正人君子。
这就是皇帝不想听的话了。什么叫不迎合?难道唱反调就好?难怪朕指挥不动,也难怪不是今天这个罢工,就是明天那个称病,原来他们满脑子是这种思想!哼哼,此风断不可长,此人也得再看一看。于是第二天,司马光便改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御史中丞则换了别人。[37]
单凭这一点,司马光就只能待命。
其实即便没有这些插曲,熙宁年间的司马光恐怕也只能在洛阳专心致志编撰《资治通鉴》。因为他虽然看到了帝国的弊端和隐患,也主张改革,却反对变法。在那封写给仁宗皇帝的万言书中,此公明确指出解决财政问题的出路是节约开支和藏富于民,改革的关键也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在于择人,不在立法。[38]
也就是说,旧制度没有问题,问题出在用人不当。既然如此,司马光怎么可能赞成变法?更麻烦的是,司马光并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只是一味地讲修心治国善于择人之类的大道理,这种空话又岂能解帝国的燃眉之急?[39]
能让神宗为之一振的,便只有王安石。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神宗皇帝看中的人,他起用这两个新锐前后只差一天,头一天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第二天就任命司马光为翰林学士,时间是在神宗皇帝即位的三个月之后,可见皇帝的另眼相看和迫不及待。[40]
司马光却坚决不肯接受任命。
皇帝只好把他召到御前询问。神宗说:古之君子,要么有学问没文采,要么有文采没学问。爱卿却兼而有之,请问为什么要推辞翰林学士的任命?
◎治平四年(1067)有关事件一览表
月 | 日 | 事件 |
---|---|---|
正月 | 初八 | 英宗驾崩,神宗即位 |
十一 | 三司使韩绛等上书称国库空虚 | |
神宗下令英宗皇帝丧事从简 | ||
三月 | 欧阳修被诬 | |
闰三月 | 二十五 | 王安石任江宁知府 |
二十六 | 司马光任翰林学士 | |
四月 | 初八 | 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曾公亮 |
十七 | 韩琦、曾公亮上表待罪闭门不出 | |
十八 | 王陶弹劾未果,宣布罢工 | |
十九 | 命司马光与王陶对调,司马光拒绝 | |
二十二 | 参知政事吴奎请罢王陶未果,宣布罢工 | |
二十三 | 王陶与吴奎并罢,司马光权御史中丞 | |
二十五 | 吴奎官复原职 | |
九月 | 二十三 | 王安石任翰林学士 |
二十六 | 韩琦和吴奎被免去宰相和副宰相职务 | |
二十七 | 神宗召司马光询问朝政 | |
二十八 | 司马光改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 | |
十月 | 初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