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延安:从“七百匹马”到“东方红”(第4/5页)
延安窑洞
这些窑洞对公众开放,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有趣的个人习惯。例如毛泽东的卧室里摆满了书架。导游说他经常深夜一个人看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也正是在这些窑洞里,毛泽东写了很多文章,这些文章的精华后来收进了他那著名的红宝书中。在布满灰尘的院子里有一个亭子,他夏天在那里读书,也在那里接待客人。就是在那里,毛泽东告诉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任弼时的窑洞里放着一架织布机,它诠释了延安当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朱德的窑洞外,则有一面石制的棋盘。最令我惊讶的是周恩来窑洞里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周恩来坐在桌旁,他面前摆着一尊未来佛——“弥勒佛”的铜像。
有些搞笑的是,延安南郊有一座四十四米高的宝塔,它既象征着延安的革命历史,又象征着延安的佛教历史,甚至它就是延安城的象征。这座塔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现在,人们依旧可以在塔内拾级而上直至塔顶。在宝塔平台附近有一个独立的亭子,悬挂着一口钟。过去每天都有和尚撞钟,通知早课和晚课。后来红军来了,他们继承了和尚的好传统,也开始撞钟,只不过他们是报告空袭和通知重要会议罢了。
延安除了把它最著名的宝塔奉献给了革命之外,还把它最著名的一首歌曲奉献给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一首歌咏“七百匹马”的民歌。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每天从太空向全世界播放的正是这首曲子。不过,它不再叫《七百匹马》了,它现在叫《东方红》(《东方红》的曲调源自陕北民歌《骑白马》,《七百匹马》的说法无从考证。——译者注)。
尽管延安地处贫瘠荒凉的黄土高原,一条通西安的铁路却刚刚竣工,这是中国领导人很上心的工程。延安是红军长征抵达的圣地,是第一次成功建立共产公社的地方,更是毛泽东思想的摇篮。这里也是1947年国共交战的滩头堡,撤离延安的红军(此时红军已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编者注)杀了个回马枪,并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打败了国民党军队。这座黄土高原上荒凉贫瘠的小城,是现代中国的一粒原初的种子。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中共党员来到延安,旨在重振“延安精神”。随着铁路的竣工,我预计会有更多中共党员来这里“朝圣”。现在就连学生们也被鼓励加入“重走长征路”的队伍。这一重振“延安精神”的巡回活动,显然是中国领导人希望回归淳朴年代的一种努力。这一点可以理解。我对延安最深的记忆,恰恰就是它的这种纯朴的生活方式。人们在街边的人行道摆上桌子,围坐一起喝茶聊天,这种场景我只在延安见过,在中国的其他城市都没见过。甚至延安的汽车站,也会在大门口专辟一块地方,给那些只喝茶聊天而不坐车的人。延安还以烟叶种植闻名,因此人们聊天的话题总是烟叶、烟叶,说不尽道不完的烟叶。
除了革命和烟叶,延安还另有可看的地方。在这座小城西南十五公里,有一座名为万花山的小山。那里漫山遍野都是野生牡丹花,足有好几百万株。我打了一辆出租车前往那里。现在是四月,离牡丹花季还有差不多一个月。不过吸引我的不是牡丹花,而是万花山对面山坡上的花木兰墓。木兰是个姑娘,花是她的姓。根据大多数的历史记载,她应该生活在唐以前的某个时期,大约距今一千五百年。某一天官府有令,村子里所有的壮年男子都要从军。由于官僚们的草率,木兰老父亲的名字竟然也出现在兵役花名册中。虽然她父亲早已过了壮年,可是官僚们将错就错,拒绝免除他的兵役。而她父亲又没有成年的儿子。因此木兰就女扮男装,代替父亲从军。十二年后,她返回故乡。后来她死了,就葬在万花山对面的山坡上,那里就叫“花家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