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767章 天外飞来的一座丰碑(第4/7页)

主持人笑道:“我也看过片子,对其中两句话印象尤为深刻。‘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谁家还没个病人?’《我不是大英雄》能引爆社交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击中了社会情绪。对死亡的恐惧,对医疗体系的怀疑,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但比起探讨社会议题,主创更在意的其实是对人物的塑造。”

杜雁翎这时也插嘴说道:“是的,你如果只是想传达一个意义的话,观众是听不进去的。必须要把这个故事打磨得非常好看,观众才会敞开心门去听你讲这个道理。在创作时,陈导其实并没有过多地考虑社会价值。因为在选取这个题材之时,社会意义就已经存在。”

李秋婷点头:“塑造人物和深挖社会议题本质上并不矛盾。但在具体的创作上,还是会有打架的时刻。《我不是大英雄》的结尾,程勇被抓,受惠于他的病人们站在路边,上演了一场‘十里长街’的戏码。故事最终指向了平民英雄的自我救赎,而非对医疗体制的反思和批判。这种浪漫主义的笔调看似和现实主义气质相悖,但并不是,他从来没想过什么主义。所谓的‘主义’永远都是电影出来以后,别人给它贴的标签。陈导说过,作为导演,不管用什么手法,都只想拍真实、好看、能打动人的故事。”

主持人好奇问道:“听说秋婷和陈导是很好的朋友,又听秋婷这么说,那么这部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陈导是不是跟秋婷有过很多探讨呢?”

李秋婷脸上现出神采,笑道:“从剧本开始,陈导就找我们几个人讨论了。最开始的时候,杜导演是有些反对剧本里的程勇身份定位的,他建议把程勇设定为一个慢粒白血病患者。陈导演没有听从,他认为陆勇最大的魅力恰恰在于他就不是个病人。如果他是病人,他的动机就是自救和挣钱,最后再救人,那么这个人物弧光就会非常小。”

一旁的杜雁翎很苦逼。

天地为鉴,我没有参与过啊。

我连打酱油都算不上,临时被抓来当的壮丁。

不过他心里还是非常高兴来着,因为这是镀金的好机会啊。

镀完这层金,回去后有很大机会进军电影圈。

不是每一个导演都把电影圈当作最终目的地,但杜雁翎肯定是一个以拍电影为目标的导演。

田晓生和郝健的风光,他看了心痒痒的。

主持人问杜雁翎:“杜导演,我看完《我不是大英雄》,很好奇,这部电影有反派吗?”

这个问题不止主持人疑惑,很多观众也疑惑。

谁是反派?

走出电影院,大概很多观众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杜雁翎照着脑海里的剧本说道:“影片中其实没有一个坏人,但对比代表弱势群体的程勇一方,瑞士药厂的医药代表似乎有些面目可憎,卖着高价药,贪婪又无情。但药企真的是坏人吗?一个电影里总会有一个‘反派’出口。你得有一个让观众喜欢的人,也得有一个让观众不喜欢的人。但是不喜欢不代表他坏。”

主持人忧心忡忡说道:“现在医药界有部分人对这部片子产生质疑和不满,杜导演你们考虑过吗?”

杜雁翎有些歉意说道:“我承认这样设计确实有商业层面的考虑,真正好的电影应该做到没有人错。这里我声明一下,医药代表其实并不是反派,而是因为立场不同,才站在了主角的对立面。”

这时,李秋婷说道:“《我不是大英雄》的剧本还在写的时候。其中一稿剧本,我跟陈导商量过,想把反派设置成黑社会,陈导反对,如果反派是黑社会,这就变成打黑的故事了,这事好像不是那么个指向。它最后的问题是什么?背后真正的利益集团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种说不清楚的东西,还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为此,李隆基导演也参与进来,我们三方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纠结到最后,结局是,那顶模模糊糊的‘反派’帽子被扣在了瑞士药厂的医药代表头上。准确地说,是把医药代表设置成了主角的对立面,因为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