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雪焚城 第1章

史家时常争辩,究竟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不论答案若何,有一点可以断然肯定。每一桩值得史笔书写的事件里,大都只留下英雄的名字,那些有如过江之鲫的无名之辈,则会被时光的洪流抛上岸头,在烈日下晒作褪色的残影。

即将出现在本文、且不会占据太长篇幅的张三,就是这样一个倒霉的无名之辈。

前两百年有素文纯,后五百年有苏瑾深。这等光彩夺目的名字,即使时光荏苒也会钉牢在历史的坐标系,继续被传说演绎,让少年向往,令少女入梦。

可惜,这种拉风的人生跟张三没有半毛钱关系。如他般命定碌碌无为的倒霉蛋,只能在中州百年未遇的凛冬清晨,身着单薄夹衣坐在滴水滴冻的门槛,脸上一个新鲜热辣的鞋掌印。

“哟,三子,媳妇又纳新鞋底了?”

隔壁晨起的李四担着粪桶走过,随口一句玩笑。这玩笑早被乡里乡亲反复嚼过,寡味得如同甘蔗渣。怎知张三今日听闻,竟笑得涕泪纵横,活像有人掐住了他的痒筋不肯放。

李四在雪中看张三捶胸顿足,不知他抽哪门子风。笑着笑着,张三突如奔牛来袭,钵大的拳头直挥李四面门,二人顿时扭打一团,双双跌在倾倒的粪桶上。

“脑袋让驴踢啦?”

李四鼻血如注,看不懂浑身污臭淋漓,却继续迎风狂笑的张三。

其实张三自己也不懂。

他的人生,明明暗淡得一塌糊涂,却让人禁不住捧腹,就像一本黑底黑字的黑色笑话集锦。

张三生在东陆最穷困的地方,中州洛兰镇。

洛兰位于淳国边境,古戈壁腹地,终年风沙狂舞,四面罕无人烟,这种地方凭空出现华族聚居的城镇仿佛奇迹,其实奇迹的主要是华族这个物种。九州诸族中,华族算得顶狡诈善变的一支,却对故土有着落地生根的情谊,穷山恶水亦能生生不息,是以天不落雨地不产粮的洛兰镇,也有张三李四等一干穷苦乡民的存在。

不过,与其他老实本分的洛兰人不同,张三是个穷则思变的人才。

他一直梦想出人头地。

奋力钻文习武,做过各种尝试,可惜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六年前终于打定主意出门闯荡,空闯出一身祸事,迫不得已潜逃还乡,从此潦倒度日。

他的人生轨迹,仿佛《异人录》那位“初从文三年不中遂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后学医略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的晦气兄,但又似乎更加不幸一点——

他还没卒,对未来还存有念想。

为了成就念想,即使出卖肉体和灵魂也在所不惜,他一直抱持着这样的牺牲精神在努力活着。然而苍茫大地,蚁民如云,肉体与灵魂都算不得紧俏货,他至今也未能把自己成功兜售出去。

张三坐在臭烘烘的雪地里,一时怨苍天无眼,没把他生在官宦世家;一时怨娘亲无谋,没把他送往宦官内廷——否则十多年前阉党专政,也能赶上数载春风得意的好时光——他倒忘了自己未曾蒙面的爹亲还遗留给他狮鼻龅唇,并不符合内廷一贯的审美。

朔风卷着雪片钻进衣领,如同死者的冰冷双手在前胸后背来回摩挲。张三瑟缩良久,到底不敢回家捋母老虎须,把牙一咬,裹紧夹衣走向镇外,左手还揣在贴胸的内袋里。

那里安安稳稳藏着一枚铜锱。

说来可笑,大多数时候,他的私房钱只有一枚铜锱。偶尔时来运转,攒得了两枚,反倒会令他忐忑。

两枚铜锱放在一起叮当作响,被凶婆娘知晓,免不了又是一顿排头。

是的,他就生活在这样暗无天日的淫威之下。常常有逃家的念头,却没有盘缠来把这个念头实现。一枚铜铢只够支撑他走到镇外的客栈,换杯劣质的烧酒,暖个身,壮个胆,然后接着回头面对惨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