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章、象罔得玄珠
重华的天子生涯达到了巅峰。他与伯禹并肩步行,领群臣巡视河泛各部,便是在宣告治水功成、中华迎来了新生。治水是伯禹的功业,同样也是重华的天子功业,伯禹的治水方略,就包含在重华的治国、治世方略之中。若没有重华把控全局并全力支持,伯禹治水也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功。
治水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功?
这场大洪水,是中华万民记忆中历时最长、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灾难。重华虽是轩辕后裔,但他是平民出身,起于微寒,一步步登上天子大位。帝尧是在崇伯鲧殒落时禅位于他的,紧接着三苗叛乱而肆虐水患未平,局势糜烂如斯。
帝尧享国多年,纵观其一生不可谓不贤明,但他也没想到晚年竟会有这样的局面吧?重华当时是临危受命,在他登位十六年后,也是大洪水暴发的二十五年后,再看看今天!
也许有人会说,二十五年过去了,就算没有治水,再大的洪水也会自行退去。比如像当年的黄鹤那般,眼睛一闭再醒来,也许真的就是那么回事。可是他睁开眼睛后看到的,又为何是这样一个世界呢?
伯禹治的不仅是洪水,他疏通、规划、改造了以江、河、淮为代表的中华水系,而这些水系不仅是各部民众赖以生存的命脉,更象征着将中华万民紧密联系起来的血脉。
随着洪水的到来、各部民众的迁徙与安置,随着洪水被治理、各部民众的分工与协作,中华各部已经渐渐融合为一个清晰的整体。中华万民从未如此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体现了空前强大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完成了任何一个部族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的壮举。
血脉亦是纽带,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将所有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可割裂,无论能不能看得见,但它已经出现并始终存在着,有着共同的归属与认同。
部族的界线渐渐消融,精神与血脉都交织在一起,演化出一个广义的整体族群,以中华传承为核心,这就是后世所称的中华民族。它不是狭义上的民族划分概念,而是以文明传承为核心,体现了强大的生机与包容力量,如万流归宗、兼容并蓄。
中华民族诞生于一场大洪水以及治水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大洪水以及治水留下的精神烙印,根植于整个族群的记忆深处,它既是无形的又是如此深刻。正因为如此,哪怕后世又经历多少动荡与苦难,传承仍在延续、仍能复苏与复兴。
在重华为天子的年代,随着伯禹治水,中华的疆域向南延伸到南荒、百越,向西延伸到河泛、巴原。这不仅仅是名义上的疆域延伸,而是伴随着教化的推行、精神纽带的形成、更紧密的联系与融合。重华为天子的功业,如今已超越了帝尧。
若说少务为巴君已足够出色,堪称有史以来最贤明、最成功的一位巴君。假如只看少务,很难指出他身为国君还有哪里做得不够、还能怎样做得更好。但同时再看看重华治天下,才会意识到确实还可以更出色。
重华巡视河泛诸部,接受沿途民众的觐见与朝拜,并不仅是一场宣扬功德的出巡,也是在振奋中华万民的精神,多年的苦难终于过去,各部需要这样的振奋。大半年后,他围绕原河泛之地转了一个大圈,又路过后世的潼关所在。
当初的行宫仍在,周围已经渐渐出现了不少正在建造中的村寨,围绕行宫也形成了一个临时的集镇,将来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城廓。伯禹领命治水迄今已历时十三年,如今终随天子回朝。但他们并没有直接回蒲阪城,而是先到平阳城去拜见帝尧放勋。
治水功成时,帝尧仍在世,住在平阳城原先的皇宫中,仍享受着天子的尊荣和礼待,但他从未离开过平阳城,亲眼看着水困平阳,又亲眼看着洪水退去。伯禹回归,重华领着伯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拜见帝尧,也是为了成全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