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达 隐者其间
察雅县距离昌都只有几十公里,可是全县除了进县城的路是柏油路,其余全是土路。我们到达时察雅刚刚经历了一场泥石流,停水,电也是才恢复,满街残存着被泥石冲击过的痕迹,察雅县城的建筑有些已经进入了新世纪,但气质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末。而从县城再向镇上去,每一片土地都没有被翻动过,就是从最初到现在的样子,与任何时代都无关。
我们先是到了镇上,再从镇上骑马徒步六个多小时去仁达拉康。
11世纪以来,就有藏族史家注意到了仁达拉康的丹玛札造像及题记。1983年,藏族史学家,察雅地方人尼玛多吉和他的妻子伊莉莎贝斯·贝尔那德拜谒造像并清理了铭文,认识到了造像的重要性。2006年10月,张建林老师也对造像进行了现场考察,而这一次是张老师带队对丹玛札造像进行的首次全面的考古调查和记录。
这当然不是我第一次骑马,而和这一次骑行相比,之前都只能算是为这一次而做的准备。几次都爬不到马背上,最后差不多是被人推上去的,和左右两个大包挤坐在马背上。只要有一匹马开始跑,全部的马就会随之飞奔,脑子立刻陷于一片空白,下意识地大声呼喝,全身的力气都用在拉马缰绳上。
待马平静下来,马铃声声,轻轻摇摆。马蹄声在山谷间回荡,河水疾流,河岸上的每一座山都风化出不同的表面,有的像是贝壳,或者像是一块蛋糕,偶尔还会有一个天生石桥。
迎面有人骑马过来,他远远地停在路边,摘下圆边的呢帽拿在手里,等在马上,待我们临近时轻轻伏身致意,他说:呀哞,呀哞……
很久之后才看到隔着大河有一个村庄,遥遥可见孩子们穿过绿树奔跑相随,摇着手臂高声呼叫:呀哞,呀哞……
眼睛快被空旷充满的时候,穿过一个村庄,刚刚还是嶙峋突兀的群山,奔流激荡的黄色河流,村庄四周盛夏的田野突然间就绿到了铺张浪费的地步,彩色的人影站在这一片绿中,直起身远远地招手呼唤:呀哞,呀哞……
画家高更著名的画作都是关于塔西提岛的,他把自己在塔西提岛的经历写成一本名叫《诺阿,诺阿》的书,“诺阿,诺阿”是岛上土著人在说:香啊,香啊。察雅人的“呀哞”也同样是源自古老的土著语言,是“你好”也是“慢走”,是招呼也是告别。
经过村庄再往前就是狭窄的山间小路。路很窄,只有马四蹄着地的空间,马应该是很不喜欢近距离接触山石,所以马选择走在路的边沿,一蹄踏下,路边的石头向下滚落无踪,一眼向下望去,刚刚相伴而行的大河已经变成细小一线。掉下去,定会尸骨无存。
天地就在身边,死亡似乎近在咫尺。
但是,同行的考古学者夏格旺堆说:放心吧,马比你更懂得如何走路。
是的。既然已经选择走在这条路上,它仅仅就是一条通道。生死之间,亦不过如此。
乌云迎面扑来,雨没来风先到,树已经以各种姿态扭动。转过一道山梁,就在一大片乌云的下面,突然出现了一片高低错落的淡藕荷色的房子,但是感觉不到有人存在的气息,只有房子在山坡与河流之间的山坡上悄无声息。
这里是尼姑的修行地。
一位红僧衣的尼姑拎着一个大花铁皮暖瓶、端着几个杯子穿过一间间房子,跑过斜坡站在河边的平地上等候我们。阿尼啦给素不相识的我们送来了酸奶拌糌粑、清茶和酥油茶。很少有人会从这里经过,修行的阿尼啦会善意地为远行的路人送上茶点。
饭末,阵雨终于来袭。无处躲藏,几个人依然围坐,茶还是继续喝。高原上,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风雨很快过去,与阿尼啦道别起身出发。
临近仁达寺,开始有茂密的树林,野花遍地。我们的马队从野花中间的小路走过。山谷里吹来凉爽的风。一侧的山是非常奇妙的直壁,没有一点常规山势应该有的曲折突兀,除了几道横向的裂缝,整座山就像是一块切得方正整齐的巨大石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