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是对自己负责
千年里,来了多少人,他们也是这样,一笔一画地写下自己对道、对人世的认知和感悟。
贾爷爷来送王师爷的手稿,一个老式的小笔记本上面,有横格子,用毛笔写着工整的小楷。开头便是修行要旨,大意是说,师父教我修行,不过是清心寡欲,无嗔无妄,万事不入于心,如此收敛心性,保精固炁[1],可入修仙之门,得希夷[2]大道。许多人说修佛成仙,言辞甚多,讳莫如深,还有那些下智愚夫,喜好附会,以为有什么捷径,都是自招祸患,枉认它乡是故乡。三寸气存,就要洁身自好,万不要千般伎俩作用,一旦身谢,不知往何处立命安身。
师爷的书稿大多在谈论道学,也有一些神仙故事,书摘也很多。譬如,“上有三十六峰,立秋前一日,有杵臼声,吹笙声。王子晋仙人吹笙处。”写的是嵩山,大约是在哪本书上看到,顺手记了下来。
“人生尽此欲还家,检点行装日已斜。拜辞堂上黄金服,抛别庭前白玉花。肩挑日月归洞府,袖卷乾坤走天涯。吩咐犬猫随我去,青山留与俗人家。”
这是师爷抄录的白云禅师诗。想起上清宫的那株玉兰,也不知看了多少这样的兴衰。
入道后,见过一些资料,如医术、经书,许多都是手抄的。王师爷生前留下了不少书稿,如《诊脉玄机》《鉴戒药性》《道德真言》《医案百宗》等,其中《鉴戒药性》已经出版。他精于医术,生前闻名一方,又乐善好施,造福百姓,后来带出了一个徒弟,就是常来我们道观的贾爷爷。由于年代久远,以前的手写本渐渐损坏,有的还是草书,整理起来很麻烦,贾爷爷都是亲自誊抄一遍再给我们。在《道德真源》序言里,师爷说了自己学道学医的历程。因是未面世的文字,尤觉得可贵,特誊抄于此:
“洞明,幼慕岐黄之学,玩山水之区,长则从父投医门,欲探其玄要。曰:‘非有道者不可也。’遂读《内经》《难经》诸书,每持经以问道,素访名医以求真,将以二十载,所会名医名人十余人,然皆不达其妙而了然其微者也。细究其缘,皆曰不得其道耳,只可以为工作而作艺术之学,不可以为明圣者,于是费之而参风水之学以为业。”
“至民国二十六年,欣游青城风景,于次年仲春月,闻老人郁者有老人纯中子张道师,得其返老还童之道妙,八十余岁尚若青。因此学道于黄龙观,得授参玄之道诀,遂处于山,经数载后,课诵玉经,得闻玉帝行药治病拯救众生,令其安乐等语,于是奋曰:‘我亦能有此心,久而未得奥旨,今以闻道旨也,为何尚自迷焉。’随即重参岐黄之经、黄老之道,俩俩并济,每秋出山行医一度,送诊穷民,以达实践,及解放后,入卫协小组,每日医务工作,整个三年,处方立法实践经验,无不神效,先后共得奇方灵法数百宗,然皆由黄老道旨之因缘而集合。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通其五行八卦,达其洞慧神明者,无不符合于内经之道旨矣。故作是以述将来之同志,勿盲颦而匪视阴阳五行之术为速,则永失医道之旨,而终居于暗狱,永不得昭如日月之辉矣。”
◆ 手稿都是师爷手抄的,有书摘,也有很多是在谈论道学。因是未面世的文字,尤觉可贵。
“刻因政府重视宗教,山人不惜残揣,故将先后所得经验和秘方,悉淂于纸,贡献人民而微助时医之万一者矣,是叙。”
王师爷号洞明,他落款时往往写“洞明山人”,有的时候也写“含阳子”。书的正文主要叙述了道的源流,以及修道的方法等,尤其在谈解除业根时,有深刻警醒之语:
“须明心为一身之主,造化之机,三点如心象,一湾似月斜,披毛从此出,作福也由他。凡心所欲,身必受之,一丝一毫,难逃天心之洞鉴,修行之士,只取一诚而格天心,人心存业,则孽随身,念中死业,则心生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也。须知心无杂念,则元神安定,身无损伤,大道自然生焉。心根之业,自然而由道而解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