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话可说的相见,不如不见
儿时可以互相安慰的人,再见面时已经很生疏了,很多时候干脆只是打个招呼,言多了,彼此反而尴尬。
刚回乡时,家里很久不住人,且不说收拾屋子,电路、热水器、灯管之类的都多多少少有问题,经过一一查看后,再找人来修理。忙了几天,还有卧室的锁和厨房的抽油烟机没换。电源的保险丝很容易烧坏,跳闸是常有的事,晚上一开空调电就不足,灯都开不了,两晚上都是黑灯瞎火睡的。做饭更让人头疼,光是那口锅就刷了半天,铁锈厚得难以想象。最令人想不到的是,将近十年的泡菜坛子都还在,里面的酸菜不知道是什么年头放的,当初离开时没有处理,坛子后全都生霉了,菜叶子已经腐烂,味道扑面而来,收拾了好久才洗干净。弟弟还在念高三,补课刚结束,我看他很多衣裳都有一股霉味,想来是从来不知道用滚水烫衣服,件件都得拿出来狠命洗晒。看着他老大不小了,生活上的事还理不清楚,心里也焦急。
几日后是亲婆的生日,再过几日到了七月半是表弟二十岁生日,看样子要大大操办了,生日后表弟要入伍,践行还得去一趟。爸爸那边,几个伯伯那儿也都没去,还不知道排到哪个日子好,再过些时候农忙了去也不好,走亲戚也得挑别人空闲的时间。感觉真累人,小时候多好,背个书包带上作业就去了,什么都不用管,没有那么多客套。现在不是走亲戚,是送人情。我母亲很不喜欢走亲戚就是这个缘故,乡里人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大部分都拿去送人了,你送我我送你,每家每户摆酒后都要算账,看能不能收回本。以前的人比较盼望吃酒,因平日里伙食不大好,一个月内难得吃到肉,谁家要是摆酒,就肯定有好吃的,能去的人绝对是拖家带口,必定要把礼金吃回来。小时候被大人背着去吃酒的机会挺多,渐渐就不稀罕了。住在城里就少了这些麻烦,实在要请吃酒也去外面吃,不带回家里。
做寿时,按乡下的风俗,亲戚提前一天就来了,从中午开始,大家就帮忙做菜。头天晚饭吃的是家乡的特色——臊子面,算是寿面。
像这样大的寿辰,家里会杀一头猪,不去外面买肉,头天都是吃这些的,好的肉留着第二天做“九大碗”。我坐在堂前记礼簿和回礼,白糖五斤酒两瓶之类的,回礼是一方帕子一包烟。一页一页礼单翻过。“亲婆”是姨妈的婆婆,八十大寿,我得叫“亲婆”。来得早的女眷在灶头帮忙烧火煮饭,切白肉调蘸酱,边做活儿边唠家常,谷子打了多少挑,隔天下不下雨等。
过大寿不易,谁也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下一个十年,满堂宾客如院前的桑叶一样欣欣然,堰口田的、柿子湾的、崖高头的,都来了,远的要第二天才能到。我一度好奇:姨妈是怎么将那么多亲戚记住的?她也没有拿专门的本子记录,脑子里一想,手指头一掰,按照地名就把该来的亲戚算完了,如此才好安排饭菜,不至于太多或者太少,此外更要记清楚的就是谁家送了多少礼,下次有机会得原数补上,不然就是礼数不周全。大概也只有这个时候,大家看起来都是欢喜的,互相置气的夫妻虽然不坐一条板凳,人前也客客气气。暮色中,饭碗的声音碰得叮当响,小儿女嬉戏于堂前。
◆ 上图:乡下做豆花。每次看到就不由得想起些什么,虽然没什么关联,但令人心安。
◆ 下图:日落时分,站在舅舅家楼顶上,望着远处的山,感觉自在而惬意。
乡下走亲戚很容易遇见故人,以前关系再好,现在也只是简单问候,寥寥数语后各自离去。碰到儿时的玩伴,俩人坐在屋檐下闲聊。空气里都是烟火气息,土灶烧火烟大,有点呛人。他在昏暗的灯光下抽烟时,我真没认出他,看背影,以为是个中年男子。和家人闲聊时,我听过他的一些近况,好像已经说了亲事,是相隔不远的女子。这些年,我们都经历了什么,大都各自隐藏着,又透露些许,成为与对方一点谈资,不至于冷场。那一别之后,我们没有再见过面,后来从家人口中得知,他媳妇已经有了身孕。像这样的相逢,在回乡时经历了许多,儿时可以互相安慰的人,再见面时已经很生疏了,很多时候干脆只是打个招呼,言多了,彼此反而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