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把病历上的详情汇报一下。”

乔·皮尔逊医生弓着背凑向双目显微镜,含糊不清地对罗杰·麦克尼尔嘟囔道。

在病理科办公室,麦克尼尔坐在皮尔逊办公桌的对面,看着他病历夹里的记录念道:“男性,40岁,因阑尾炎入院。”

皮尔逊取出正在看的切片,而后又换成另一张。他问道:“组织的大体标本像什么?”

当切除的阑尾从外科手术室送下来的时候,是由麦克尼尔做的大体标本观察,因此他回答道:“大体上看,挺正常的。”

“嗯。”皮尔逊移动切片观察,然后他说,“等一下,这里有异常。”停顿了一下,他取出第二张切片,又挑出第三张。现在他说道:“看这里——这是急性阑尾炎,病灶在这个部位。谁开的刀?”

麦克尼尔说:“巴特利特医生。”

皮尔逊点头道。“他开得够快够及时。你看这里。”他挪到一边让麦克尼尔看显微镜。

按照医院对培训的教学要求,皮尔逊一边和住院医师一起工作,一边努力赶上外科病理报告的进度。

尽管他尽了最大努力,但两人心里都明白拖延的工作实在是太多了。他们正在看的切片是某个患者的阑尾组织,手术却已经是几个星期前的事情了。病人早就出院了,而在这种情况下,报告只不过是进一步证实或否定外科医生的初步诊断。对于这个病例,吉尔·巴特利特的诊断是完全正确的,事实上,值得称道的是,他在病人发病初期就发现了异常,让病人少挨了不少罪。

“下一个。”皮尔逊挪回显微镜前,麦克尼尔回到桌子的另一边。

住院医师把一个切片盒推到皮尔逊面前,皮尔逊打开之后,麦克尼尔开始查阅一摞新的病历。当两人正忙的时候,班尼斯特悄悄地进来了,瞄了两人一眼,走到他们身后,把文件整理好放到柜子里。

“这是一个新近的病例,”麦克尼尔说,“5天前就送下来了,他们在等着我们的诊断。”

“你最好把这样的病例先给我看了,”皮尔逊酸溜溜地说道,“否则楼上又要闹了。”

麦克尼尔正要说,几个星期前,他早就建议应该这么做了,但是皮尔逊坚持按照原来先来后到的次序看病例。然而,住院医师忍了忍,心里暗想,何必费这个口舌?他对皮尔逊说道:“病患是一个56岁的女性,皮肤斑块的切片,表面看像是一颗痣,问题是有没有可能是恶性黑色素瘤?”

皮尔逊取出第一张切片上下左右移动观察,然后他转到高倍视野并调整目镜观察,说道:“有可能。”他取出第二张切片,然后又拿了两张。之后坐下来思索了一下,“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有可能是一个蓝痣,把你的想法说来听听。”

麦克尼尔走到显微镜前,这一次他心里清楚,诊断至关重要。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极易侵袭全身并发生转移。一旦对这个已切除的一小块组织的诊断成立,便意味着这个女人马上要进行扩大手术。但是,蓝痣则完全是良性的[1],无转移表现,这个女人下半辈子可能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根据麦克尼尔已有的知识,他知道恶性黑色素瘤并不常见,但他也知道,蓝痣更少见。如果这是个统计学问题就好办了,恶性黑色素瘤可能性大。但是这不是统计学,这纯粹就是病理学。

麦克尼尔脑海里开始根据既往所学的知识,比较这两种肿瘤的异同点,但是两者相似得简直让人烦心。两者均有纤维化表现,部分呈蜂窝状分布,胞质内均有大量的色素颗粒,而且两者的细胞结构都很明显。过去,麦克尼尔还学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要说实话。看完所有的切片后,他对皮尔逊说:“我看不出来。”他又说道:“以前碰到过类似的病例吗?我们能不能拿出来,对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