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村官的“海选”

4月24日晚九点半,不期然地被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期节目所吸引,于是想为那节目写篇小文的冲动自觉而强烈。

节目当属专题片类,以纪实风格,非常生动地反映了吉林省某县大官村农民“海选”村长的全过程。

这大官村有一千二百余名符合选民年龄的农民。它的前任村长是上级任命的。虽然也经过选举,但却是上级提名在先,农民投票于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向的“中国特色”,所谓“集中领导下的民主”。这“集中”,自然带有“长官意志”。这意志的出发点,一向以替农民——推而广之,替广大人民群众做主为愿望。这愿望一向以替人民负责为原则。这原则以考虑到广大中国人民是否习惯民主,是否善于运用自己的民主权利为思想方法的前提。而答案又几乎一向是“否”,于是又几乎一向地由“长官”替人民替群众做主着。它的好处是,使民主之程序一向变得非常之简单,使“长官”之目的一向顺理成章地得以实现。它的坏处是,使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一向地处于被动,并于长期的被动中渐渐地主观丧失,渐渐地习惯于完全依赖“长官”做主,渐渐彻底放弃。若“长官”的做主是英明的,此等民主的结果皆大欢喜。若“长官”昏庸,压制贤才,安插亲信,重用庸常之辈甚至品行不端之辈,则意味着合法的强加,意味着假民主之名对人民群众民主意识和民主权利的合法的强奸。

所幸节目的制作人通过采访,比较令人信服地向我们证实——大官村的前任老村长,非是一个善于以权谋私鱼肉村民的人。他基本上是一位作风正派的农村基层干部,而且在村民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公认。村民对他的意见是工作缺乏魄力,缺乏开拓精神。

这样的一名村干部,采取一向的选举方式,先提名,后选举,先“集中”,后民主,显然也不至于引起村民们多么普遍多么强烈的反对。

但是大官村的上级“长官”们,今年决定将彻底的民主权利毫无保留地奉还给村民。于是在这个叫“大官”村的农村,为了选出一个中国官体制中最小的官——村长,上演了一幕“海选”的时代话剧。以我理解,“海选”似乎有点儿在一个村里进行“全民公决”的意思。于是就有了必要的选前动员,就有了初选,就有了竞选演讲,就有了再次决选。前任老村长并未主动放弃竞选资格和权利。采访者问他有信心没有?答曰:“有。”问有几分信心,答曰:“相信群众,有八九分信心。”问知道谁可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不,答曰:“知道,有三个人。”并一一道来,坦率谈出他们与自己竞争的优弱之处。他似乎稳操胜券,一方面承认三个竞争对手各有值得自己今后学习的长处,另一方面确信他们并不构成对自己的巨大“威胁”。再采访三个竞争者,问想当村长么,皆曰:“想。”他们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了东北农民可爱的实在。想就是想。不讳言想。不顾左右而言他。不支吾。不吞吐。不口是心非。都回答得明确而简洁。如果说三人的回答各有什么不同之处,那么无非是第二个人在“想”字前边加上了“非常”二字;第三个人在“想”字前边加上了“当然”二字。

于是我们看到,在这个叫“大官”村的农村,竞选者们当村长的愿望不但皆十分强烈,而且皆认为机不可失,须当仁不让,而且都表示竞选图的是能有机会为改变大官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贡献能力和才智。

问他们有信心么,其回答所表现的信心,并不亚于老村长。于是我们看到,分明的,老村长落选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两名竞选者的票数紧咬老村长之后,相差无几。但是“半道杀出一个程咬金”!一个叫王臣的人票数后来居上,迅速超过前两名竞争者,将他们“淘汰出局”,与老村长以三票之差顺列榜一榜二。初选的结果是——村长将产生于前任村长和村抽水站抽水员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