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

1918—

周汝昌,天津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早年曾执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等,后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对《红楼梦》研究富有创见。所著《红楼梦所证》影响海内外,另有《曹雪芹》、《献芹集》多部著作行世。

琐琐萦怀说岁除

每到年头岁尾、辞旧迎新之际,总有一些杂想,积之日久,不知怎么样——向谁,说一说才好。我的杂想又与大事无关,有谁来听这些呢?但是人的“想说欲”是强烈的,终于还是铺纸搦管,写“文章”了。

童年的往事,久化云烟,如果点检一番,什么是给一个小孩子留下的最难磨灭的记忆,那我要说,是过年。

过年,这话语本身就有味。你对这个“过”怎么讲解?“过?——度过嘛。谁连这还不懂?”这种看法和说法也是一种“合法存在”吧,本也难说不对。可惜的是“过生日”“过日子”“两口儿过起来”……

这些“包孕丰富”的“过”字,被他一解,都只解成一个干瘪的“度过”,即使在“训诂学”上不错,在文学艺术和生活实际中也是太简单化、太乏味了吧?所以事情总得多作理会。

对我这个——那时的小孩子来说,过年也绝不是为了“度过”而已。因为,这个“过”是一个极为新鲜奇特、有情有趣的整个的民间文化生活的丰富绚丽的——也可以说是伟大的历程。这种样式的历程,我以为非我们中华民族,是创造不出的。

过年,是从一进腊月直到正月元宵的一个伟大历程。假如有谁来考我:这么多的过年历程内容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精神”是什么?我的答卷上将只写一个斗大的大字:新!

我们的可爱可敬、可痛可念、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世世代代,每逢这个大节——“年”,最强调地、最艺术地、最富有生活情趣地表现的,就是这个“新”字。

难道人们世世代代都向往这个伟大的新,是不对吗?难道他们没有这种求新望新的权利吗?所以,春联是贴在门框、门扇上的,可是门楣上还有一个“横披”,那上面最有代表性的文辞是四个大字:万象更新!

多么美好的四字文章啊!一语道尽了人们的心情物境。

小孩子过新年,那个感觉可真是新极了,事事新,物物新,连人都显得新——从仪表衣冠,到神情态度,都新。因为那都与平时大有不同。孩子的心灵,暗自赞颂,这伟大的新,真是无以名之,当时不会“措词”,——现在也无所“措手”。

可见,人到过年,总要从一切方面(哪怕是现象也好)希冀和表现一个新,而这个新是美好的,快乐的,胜过以往的,更有前景的“境界”。并且,在此期间也可以看得出,人们并不总是自私的,很重礼数——礼数者,是一种相互关怀、相互祝愿、相互来往、相互和美的表示。小孩子的我,当时已能觉察,人们忽然都变得和蔼慈祥了,连素常不相睦的,这时也尊重、亲切起来了。孩子的心,深受感动。

过年的高潮,是除夜(实际连着下半宵年初一)。我们乡语管这叫“大年三十儿”,或者“年五更(五重读,更轻音)”。不怕你笑话,我直到今天,连除夜的那种蜡烛香烟的气味,还好象留在“感官”里,萦绕于夜空。我很喜欢它,很留恋它。

说实在的,熬夜在小孩子不是很容易,只因已发下“誓言”,今夜守岁,一定不睡,可一交午夜,已是困得可以,还在强打精神,不愿示弱。等到“敬神”的礼仪举行时,焚烧的那些“神纸”“黄钞”“(祈福的)疏头”……的烟,炉中的香,烛台上的蜡,这些除了造成一种辉煌的奇景之外,还产生了一种异样奇妙的香味和烟气,困眼被这种烟气一熏,会流泪,两目只觉又辣又痛。最奇的是,辣痛流泪的眼,是欢乐的,是在“咀嚼”这种平时得不到的“滋味”的,觉得辣痛也很美,——这整一年才等待得这么一次难逢的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