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

1894-1988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1914年开始文学创作;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1923—1930年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主编著名的《小说月报》、《文学旬刊》;1930年起任开明书店编辑,主编《中学生》杂志; 建国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及长篇小说《倪焕之》等,现有《叶圣陶文集》、《叶圣陶集》等行世。

与佩弦

每回写信去,总问几时来上海,觉得有许多的话要向你细谈。你来了,一遇于菜馆,再见于郑家,三是你来我家,四呢,便是送你到车站了。什么也没有谈,更说不到“细”,有如不相识的朋友,至多也只是“颠头朋友”。那样子,偶然碰见,说些今天到来明天动身的话以外,就只余默默地了。也颇自为提示,正是满足思望的机会,不要轻易放过。这自然要赶快开个谈论的端,然后蔓延不断地讲下去才对。然而什么是端呢?我起始觉得我所怀的愿望是空空的,有如灯笼壳子,我起始懊悔平时没有查问自己,究竟要向你细谈些什么。端既没有,短短的时光又如影子那样移去无痕,于是若有所失地,又“天各一方”了!

过几天后追想,我所以怀此愿望,以及未得满足而感失望,乃因前此晤谈曾经得到愉悦之故,所谓愿望,实在并不是有这样那样的话非谈不可,只是希冀再能够得到从前那样的愉悦。晤谈的愉悦从那里发生的呢!不在所谈的材料深微或伟大,不在究极到底而得到结论(这些固然也会发生愉悦,但不是我意所存),乃在抒发的随意,如闲云之自在,印证的密合,如呼吸之相通。如你所说的: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

可谓随意之极致了。不比议事开会,即使没法解决,也总要勉强作个结论,又不比登台演说,虽明知牵强附会,也总要勉强把它排成章节。能说多少,要说多少,以及愿意怎样说,完全在自己的手里,丝毫不受外面的牵掣。这当儿,名誉的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表出内心而说话,说其所不得不说。在这样的进程中随伴地感着一种愉悦,其味甘而永,同于艺术家制作艺术品时所感到的。至于对谈的人,定是无所不了解,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一个说了这一面,又一个推阐到那一面,一个说如此如此,又一个从反面证明决不如彼如彼,这见得心与心正共鸣,合为妙响。是何等的愉悦!就是一个说如此,又一个说不然,一个说我意云尔,又一个说殊觉未必:因为没有名誉利益等等的心在里头作祟,所以羞愤之情是不会起的,驳诘到妙处,只觉得共同寻到胜地的样子,愉悦也是共同的。

这样的境界是可以偶值而不可以特辟的。如其写个便条,说“月之某日,敬请驾临某地晤谈,各随兴趣之所至,务以感受愉悦为归。”到那时候,也许因种种机缘的不凑合,终于没有什么可说,兴味索然的。就如我希望你来上海,虽然不曾用便条相约,却颇怀着写便条的心理。而结果如何?不是什么也没有谈,若有所失地,又“天各一方”了么!或在途中,或在斗室,或在将别以前的旅舍,或在久别初逢的码头,各无存心,随意倾吐,不觉枝蔓,实已繁多。忽焉念起:这不已沉入了晤谈的深永的境界里了么?于是一缕愉悦的心情同时涌起,其滋味如初泡的碧螺春,回味适才所说,一一隽永可喜,这尤其与茶味的比喻相类。但是,逢到这种愉悦初非意料的。那一年的岁尽日,与你同在杭州,晚间起初觉得无聊,后来不记谈到了什么,兴趣好起来了,彼此都不肯就此休歇,电灯息了,点起白蜡烛来,离开了憩坐室来到卧室里,上床躺着还是谈说,两床中间是一张双抽屉的桌子,桌子上是两枝白蜡烛。后来你看时计,你说一首小诗作成了,念给我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