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藏在细细的苇杆里,
听风在叶子上沙沙地走
这个为你难过的人叫:蓝蓝
她被沙丘带到荒凉深处
头垂在膝盖间,头发又黑又亮
在风中飘。她可以一直哭到
梦开始的地方
——《节节草》(节选)
蓝 蓝
原名胡兰兰,1967年生于山东烟台,后随父母迁至河南。198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系。曾当过工人、编辑。著有诗集《含笑终生》、《情歌》、《内心生活》,散文集《人间情书》等。现居北京。
1982年夏天,一个名叫胡兰兰的十五岁女孩在参加高考时突然晕倒,从而早早地开始了她的酒厂工人生涯。两年后,这个年纪轻轻又才华横溢的工人再度参加高考,幸运的是,这次她没有再晕倒,因而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大学生。
在工厂期间,这个女孩在开吊车、洗瓶子之余开始了她的阅读。从她后来写的随笔《另一种生活》中,我们了解到,她十五岁到十八岁之间阅读了《金蔷薇》、《安徒生童话》等书籍,“这些作品渐渐给予和训练了我看待事物的新的目光。往日熟视无睹的普通人艰辛的生活、他们对命运和痛苦的忍耐和顺从、大自然每一秒钟的细微的变化,都显示出某种我以前从未觉察到的意义”。那四年的阅读影响了她自1981年发表第一篇作品以来的所有写作。她的许多短诗,都可以找到对人们“熟视无睹的普通人艰辛的生活”的关注,对“大自然每一秒钟的细微的变化”伸出的细致触角:“我采集了所有逝者的困倦/所有婴儿们未曾污染的感觉/种植在早晨第一阵微风里/我要走过去,看看/黄昏的收获/一串串眼泪从金色的花朵里滚落/而最早照进夜里的一抹阳光/有多么虚弱啊。”(《春天的一个夜晚》)这是1984年她十七岁时候的作品。“夏天就要来了。晌午/两只鹌鹑追逐着/钻入草棵/看麦娘草在田头/守望午夜孕穗的小麦/如果有谁停下来看看这些/那就是对我的疼爱。”(《在我的村庄》)这是她1992年的作品。“永不休耕的土地里/只有一个女人挎着光辉的篮子/默默地播撒种子。”(《现实》)这是2002年的作品。如果要继续引用下去,这篇文章将永远没有尽头。
如果你熟悉上面这些诗句,你肯定已经知道了:这个女孩就是今天诗坛上广为人知的诗人蓝蓝。
一
和很多诗人一样,蓝蓝有广泛的阅读量,在回答诗人柏桦、潘维等人的提问时,蓝蓝坦承了自己的“师承”:“古代的作品诸如《诗经》、古诗、杜甫、李白、李商隐等人作品,大量的翻译诗歌和其他书籍,俄罗斯白银时期作品,南欧、北欧、东欧、非洲诗歌,很多文史哲书籍、很多民族神话,等等,都是我汲取甘泉的深井。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及‘文革’后期、80年代初期的诗歌,亦对我初学写诗影响很大。更重要的是我的亲人、朋友以及认识熟悉的诗人,他们在各个方面对我的影响更大,无可替代。”
我注意到了上面这句话中的“更重要的是我的亲人”几个字。从蓝蓝在一篇散文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五岁之前,蓝蓝跟随姥姥在烟台农村生活,姥姥给她讲述的民间故事开启了她最初对世界的想象力。五岁时,蓝蓝随父母迁至豫西山区,开始在一个牛棚里上学读书。初次离开姥姥,使她懂得了“分离”让一个孩子所感受到的痛苦。蓝蓝开始尝试着用歪歪扭扭的字给远方的姥姥写信。这样的书写一直持续到姥姥去世。1973年,蓝蓝随父母调至宝丰县城,在城关第一小学读书。“学校后面是荒草萋萋的城墙和清澈的静肠河。劳动课,割草喂学校养的山羊,还收割学校试验田上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