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风光今在否?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村行》

王禹偁是山东巨野人,农家孩子出身,性格耿介。当时徐铉被尼姑道安诬告,后来得到平反,但宋太宗诏令不得治罪道安。王禹偁时任大理评事,决意为徐铉雪冤,上书“请论道安罪”,触怒了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洛)团练副使。后来他屡次被贬,一生漂泊,晚年还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是以世称王黄州,卒时年仅四十八岁。

这首《村行》,是他谪居商州期间的作品。诗人公务之余,独自骑马郊游。商州地僻,颇有村野风味。秋高气爽,菊花初黄,诗人信马由缰,于荦确山路上徐徐而行,听那山间万籁齐作,遥望数座山峰寂静地矗立在斜阳里。棠梨的落叶呈现出胭脂般的颜色,荞麦也开花了,在晚风中传来阵阵清香。天已晚,人未归,诗人吟诗遣怀,忽生惆怅,因为村间之桥、原野之树,眼前种种所见之景物,无一不引起诗人的秋思。

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传诵甚广的佳句。山峰本来不会言语,这里强调了“无语”,看似是废话,细看却不然,因为暗指它本来是“有语”的。山峰为何会“有语”,其中一定有隐情,这就激起了读者的想象。这是一个曲笔,为作品添味。杜甫的“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也运用了曲笔,暗指那些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的人,不是通过正当的渠道登进的。诗要给人想象的空间,高明的诗人,都会使用这种曲笔。

王禹偁写了很多诗,去描绘谪宦生活的欢乐。这种襟怀很难得。我们见多了谪宦诗作的苦楚与绝望,那固然有不少佳作,但有时亦不免有失安详和雅。王禹偁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着“屈于身,不屈于道”的思想,他执着而正直,人格高尚。在京做官的时候,他曾经多次批评过冯伉。没想到后来步冯伉的后尘而左迁商州,鬼使神差地成了冯伉的同僚。他到商州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给冯伉写信,说明之前对冯的批评或议论,都是以公论公,与私无关。冯伉也早已听闻王禹偁的正直,因此当人们普遍认为冯伉会向王禹偁报复的时候,两人握手言好,并有诗文酬唱。

这种磊落的交往,也只有在君子之间才可能出现。当今人异口同声地说“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时,也把“君子”这一个词稀释了。现在的风气,是只要人想起“君子”二字,都下意识地在前头加上一个“伪”字。这种不加掩饰地不追求美好的情状,实在令人感喟。

这首七律所描绘的村野风光,在今天的华夏大地上或许越来越少了吧。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中国的农村就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看,今日的农村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坏了。在这个现代化历程中,农村从恬静到躁动,从质朴到狡狯,从重礼到粗野……钢筋水泥的大厦是多了,人心却平添了无边的萧索与荒芜。近年来,那些丑诋农村的言论,频频在社会上引起巨大争论,这种争论的背后,其实就是农村的困境。

在古代,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努力读书,参加科举,考中了就能登上仕途,个人乃至家族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即使仕途不顺,也可外出为官,影响一方礼教,遍撒文明的种子,王禹偁就是如此;而那些不能中举的读书人,也能退回一地讲学著述,成为当地人尊崇的儒者。就个人的前途而言,古代读书人立足农村,进可攻、退可守,这样就使得无论是庙堂还是江湖,都活跃着文明的主体——士人。正是这个阶层,缔造了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