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是可以救命的

普通人之所以普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可以和生命产生共鸣的爱好,所以,你工作着大家的工作,上着大家上着的学,过着大家过着的生活,和大家没有什么两样。

有些人会说,爱好是天赋,是天生的,比如写作、唱歌、画画,对它们没有兴趣不能赖我。我不禁想起有一位前辈说过的话,他说:“现在的中国人,还没有到拼天赋的程度,拼勤奋就可以出人头地。”纵观身边的世界,好像真是这么回事儿:写作的人一大把,随便写几部小说就可以进作协,但即便是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所依靠的也大多是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要说在写作上有多少灵光一闪的东西还真谈不上;唱歌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吴莫愁暂且不说,单单是勤奋努力的尚雯婕,也愣是用汗水浇灌出了“高仿天才”的花朵,距离真正的天才,还有好大一截。

所以说,不要再把天赋不好当做借口了,或者说不要再对“爱好是天生的”深信不疑了,事实上,我毫不怀疑有些人真的就是很虔诚地觉得爱好很高尚、很神秘,是自己不可轻易触碰的。爱好不是神话,也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是从你心里、从你大脑里面长出来的,像小树苗一样,你一点点地浇灌,它也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爱好,爱好对于人的价值和宗教对于信徒的意义差不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爱好是和你的每天息息相关的,从日出到日落,你的生活都可以被它充盈。这种爱好,或者是插花、品茶、听戏,更或者是赛车、收集瓷器、旅游,可大可小,可易可难,关键是你得有。按照这个标准,好像每个人都会有点儿,但你真的放眼去观察,观察你的爸妈、你的同事、你的同学,你就会发现——他们却是一点点爱好也没有的。

从小到大需要填写的履历表、简历和各种申请表中都会有一栏“爱好”,小时候,我们都会很自然地写上唱歌(虽然只会唱一首《小燕子》),跳舞(六一儿童节学会的一支舞),可到了大学,尤其到了大四,需要填简历的时候,我记得当时我们宿舍的人都对这一项觉得格外难,说假话、硬写一个爱好吧,怕万一HR让表现,自己毫无准备;说实话吧,一无是处,实在是没有任何一个爱好,最后,几乎每个人都硬着头皮写上了听歌、看电影和读书。

可我们真的对听歌有爱好吗?听了几首排行榜上的口水歌就叫做爱好吗?如果真的喜欢听歌,中外男女歌手的歌曲都要略知一二吧,倘若某个旋律响起,你不会唱,至少也应该准确地指出歌名吧;看电影,别说是爱好,如果一个月只看一部电影,还是和舍友一起看恐怖片,可能连喜欢都谈不上吧,爱好电影的人,应该保持很大的看片量,起码谈起某个明星,你能指出她在哪几部电影里都演过什么角色吧;读书,看起来只要识字,都可以说自己喜欢读书,倘若你说喜欢文学类的书,问你王安忆、余华、苏童和陈忠实写过什么,你只能说出个《白鹿原》,接着一问三不知时,那真的会贻笑大方的。

尽管人类给爱好下过无数个定义了,但我还是觉得有必要区分喜欢和爱好的区别。爱好,应该是一种长久的喜欢,保证一定的量和惯性,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让它拥有一种建设性,这才能算得上是爱好。小打小闹的“有点兴趣”,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比如,爱好玩游戏,能够把市面上所有可以玩到的游戏都玩一遍,即便是用几十年的时间;爱好插花,就买上一些关于插花的书籍,或者报个学习插花的业余班,有事儿没事儿,用野花在家里练练;爱好写作,就每天写一点,就算写得不好,也要每天练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