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排名战
中国学术的主流之一是“经”,它在四部分类——“经”“史” “子”“集”——中独占魁首。研究“经”的专门学问就是所谓“经学”。
“经”在中国历史上,好像一个愈滚愈大的雪球,沿山而下,渐渐闹得有点四不像。因为最初的“经”,多是古代一些文字记录。可是后世的人因为尊古狂热,慢慢把“经”的范围扩大,有的以记为“经”,有的以群书为“经”,甚至有的以诸子为“经”。如“四书”“五经”中的《孟子》,明明是子书,可是偏偏被抬举为“经书”!又有的还以经解为“经”,如“十三经”中的《尔雅》,明明是经传的释词,可是硬邦邦地被列为“经”!这些都是后话。在原始的“经”里,最基本的是“五经”。照汉朝班固《白虎通》中“五经”说法,“五经”是《易》(《易经》)、《尚书》(《书经》)、《诗》(《诗经》)、《礼》(在汉朝时指《仪礼》,后来指《礼记》)、《春秋》(后来又和《左传》合并)。“五经”之外,又有“六经”,就是加上《乐经》。今文家说“乐”本无经,古文家说有《乐经》,但是秦始皇焚书时给烧掉了。汉朝以后,“六经”也叫“六艺”。
“五经”也好,“六经”也罢,它们的排名次序,有着有趣的兴衰史。其中最令人侧目的是《易经》,《易经》就是《周易》。
《周易》
《周易》是卜筮用的一本签文总集(《左传》《国语》里记占卜的事,都以根据《周易》来说明为主)。根据《周易》,我把卜的结果排比如下。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计算:说“吉”的爻一二一次;说“凶”的爻五十二次;说“无咎”的爻八十五次;说“何咎”“何其咎”“匪咎”的爻四次;说“厉”的爻二十六次;说“悔”的爻二次;说“有悔”的爻四次;说“悔亡”的爻十八次;说“无悔”的爻七次;说“亨”的爻三次。这些名堂,在在显示了《周易》这部书的卜筮特色。古代人喜欢问卜,卜出来的结果就是“繇辞”或“爻辞”。将这些结果累积起来,每在新卜之事与所现之兆相同的时候,就可以援用累积的结果,不必再重复了。
这种卜的方法,比以前方便,所以叫“易”。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累积的结果,就叫《周易》。
因为《周易》只不过是卜筮手册,所以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原来没有别的。可是,在《周易》本文(就是“经”的部分)以外,后来冒出了“传”的部分。本来解释“经”的叫“传”。“传”的作用,本来该是帮忙解释明白的。但是《周易》的“传”却愈帮愈忙,于是问题就多了。
“传”就是《易传》,包括七篇,就是《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其中《彖传》《象传》《系辞传》各有两篇。汉朝以后,就把这十篇一起叫作《十翼》,就是十篇辅翼的意思。现就《十翼》来细说一下。
《十翼》包括:一、彖上传(《周易》六十四卦,每卦有“彖辞”,就是断定这卦意思的话。《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叫“大象”,是总论一卦之象。这种总论,叫作“爻辞”);四、象下传(又叫“小象”,是分论六爻之象。爻是八卦表示的形象);五、系辞上传(系辞总论《周易》的话);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是专说乾坤二卦的);八、说卦传(解释八卦的方位、意义,如“乾,健也”;和取象,如“乾为马”);九、序卦传(解释六十四卦为什么要排成这种次序);十、杂卦传(解释卦名)。
牛头不对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