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梁台古意

中国茶文化自唐代开始兴起,不仅中原人把茶列为『开门七宗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以肉食为主、需要靠茶消化油腻的边疆少数民族部落也发展到了『不可一日无茶以生』的地步。中原产茶,却缺少良马,于是自唐玄宗时代起,中原开始了以茶易马的历史,著名的『茶马古道』即来源于此。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范仲淹《睢阳学舍抒怀》

商丘有着数千年的历史,非但商朝在这里建都,“商人”“商品”“商业”等词汇都是发源于此,所以商丘又被誉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悠远绵长的岁月并没有令这座城市老态龙钟,反而呈现出一种古朴安详的风貌来。城内的石板大街,两旁的房屋,道路边的大树,都浸润着幽静和从容,而真正有活力、有灵气的地方则在南城外。

风景名胜大多都位于城南。城外西南十里处有青陵台[1],台上建有离宫,为春秋时宋国国君康王偃所筑,著名的“相思”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唐代诗仙李白在其名诗《白头吟》中写道:“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

西南五里处则有著名的火神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观星台。传说上古五帝之一帝喾的两个儿子阏伯和实沈不睦,经常相互厮杀。帝喾无奈之下,就派阏伯到商丘主管东方的商星,派实沈去大夏管理西方的参星。此后,兄弟二人尽职尽责,死后成为商、参二神。在星空中,商星和参星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落到地平线以下,唐代大诗人杜甫名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即出自此典故。阏伯最初来到封地后,在商丘选择了一块高岗台地作为住处,一是管理火种,方便人们可以随时取到火;二是祭祀火星并观察火星的运行,以便及时地告知人们防灾避祸并适时地播种收割。此即后世所称阏伯台,又名火神台。

商丘城东南一里处有纪念孔子的文雅台。高台四周有池环绕,台上建有祠庙殿宇。大门东侧院内有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魋伐檀的“檀树坑”,纪念亭中的孔子传教像石碑为唐代大师吴道子亲刻。

城南二十里处则是著名的梁园遗址。昔日汉文帝封爱子刘武于商丘,刘武在封地修建了宏伟壮观的高台园林,即世称“梁园”。园中建有离宫,雕龙剔柱,金碧辉煌,房舍林立,几乎可以和京师长安的未央宫媲美。各种花木应有尽有,姹紫嫣红,飞禽走兽,无奇不全,风景优美,名冠诸侯,成为闻名天下的景观。天下名士如邹阳、公孙诡、枚乘、司马相如等均是刘武的座上客,为梁园写下大量诗赋。到了后世,慕名前来游园的文人雅士不计其数,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岑参、李贺等,以致留下“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的千古名诗。

岁月无情,梁园久历风霜,大多残破,入宋时只有清凉寺因历代均尚有修缮,保持得比较完好。清凉寺又名清冷台,也是梁园盛景之一。原台高达数丈,上面建有殿台楼阁。台西有池,名“渌池”,水质清澈,池中鱼游浅底。池畔松柏遍地,绿树成荫。登上高台,环顾四野,青黛翠秀,飘然欲仙。因大殿建筑多用香椿木,台上蚊虫极少。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任归德军节度使时,也极爱这里的风景,常常在台上乘凉避暑。

相比于这些历史悠久的古迹胜地,汴河堪称正当盛年。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杨广为了巡游方便,发动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一条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因大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因而习惯上也称之为汴河。隋炀帝征召了数百万民夫,民夫们不分昼夜地在水中劳动,疫役交加,死亡者高达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