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周王身为皇子,怎可真地拿下节制边将之权?

陛下此旨将动摇国本哪!

军权不可旁落, 尤不可落到藩王手中啊!

许多有识之士看到了这道旨意背后的利害, 纷纷上疏劝谏, 顺便弹劾吕、张两位阁老为给弟子争权,竟不顾国家大计, 不尽封驳之责,还早早地将这道旨意发往了汉中。

送上去的弹章,圣上看则看了, 却半点没有纳谏的打算。

他反倒将折子扔到内阁, 埋怨弹劾之人不懂得体贴上意:藩王不得掌兵, 可周王是藩王么?他本就是在外代天子镇抚军务的,原先是怕他年轻气盛, 轻出关外犯险, 才不肯给他放太多权。如今三年过去, 看得出周王沉稳可嘉, 再多放几分权给他,又有什么不对?

他眼下年岁渐长, 宿疾一日日缠绵, 还能有几年锻炼子弟?

朝中还没有嫡子, 周王便是众王之长。哪怕今后再得嫡子, 子幼母壮, 又有几个成年的兄长压在上头,也不是国家安稳之兆。

新泰帝将弹章压下,又寻错处惩治了几个剑指周王的御史, 顺带封了更年少的两个儿子为秦王、晋王,敲打了齐、魏二王,京中局势才复归平静。不过京里这段风波隔着两千里地的路程,来不及传到汉中就消散了,汉中府这一家君臣仍是过得安乐轻闲。

宋府尊背靠阁老座师,有权任性,考察期间就当自己已经留任,省了辞别官府、府中富户、耆老这一套虚辞。倘若这时候京里来个御史突降汉中暗访,就会发现满城官民父老并没在哭天喊地地挽留知府大人,没写万人血书,甚至连把万民伞都没做下。

不光治下百姓,天天见识着他与桓凌伉俩情深的府治官员,就连下头诸县官员也不知怎么地,心里就以为他就该跟着周王——的大舅子——同进退,天经地义,竟也没有哪个送礼来恭贺知府大人高升。

宋大人于是也就照常处理公务、审断下头州县递来的案卷,按着气温、雨水状况安排农事,带带学生,跟桓凌和经济园的营造工匠们一道设计更大型的炼油塔……

给杨巡抚正在开发的石油产业设计。

杨巡抚考察延绥一带有地面涌石脂水的地方,已圈定了一处人少、地面坚实、有水井可提水的地方炼油。如今竖起油井,考得日均采油可得二百斤许,他从汉中带走的炼油塔便显得太小,还要建做个能炼制这么多油的大塔。

这种塔可不是等比例放大就行,从燃烧室到冷却水管,到承重结构,到内壁耐火层……都要重新设计,做起来千头万绪,不是轻易可得的。好在杨大人先已运走了几个小塔,暂时少采些油,用几个小塔同时炼制,一天也能出十来斤汽油,三十余斤柴油。

这些油便用大桶盛装,深藏在阴凉的地窖里,以防夏日阳光炽烈,晒得它自己着了。炼油剩下的沥青没处堆放,杨巡抚便写信往汉中要了修路的工匠,又在本地征发徭役,修起一条可容两辆炮车并行的平坦大道。

这条路从榆林修往延绥旧镇,又从延绥过西安伸向汉中。

路面平坦、坚硬,不怕雨雪,经得住能运送数百斤石料,铁箍车轮的大车碾压,轧过后也不留深坑,只余两道浅浅的车痕。这条路一旦修通,从关内调配兵马就更迅捷;汉中、关中等粮仓之地运往边镇的粮食、衣裳、军械也能及时供上;边关负伤的将士、要回京献俘的虏寇,亦可早些送回关内……

这路修起来只是略繁琐些,但也不比黄土夯成的道路多费多少人力,修好之后又不易坏,他自己走在上面都喜欢。只可惜沥青有些供不上,修一段就要停一段,从春到夏,也才刚修到延安府。

他正为沥青供给不力之事烦恼,恰好就收到了宋时的书信——

是他确定要留任汉中,写来报喜兼道谢的信。随信还了附了一车鲜桃、杏、西瓜之类的土仪,一箱不知是福建还是广西捎来的玻璃罐装的糖水荔枝、白桃、杨梅之类,还有几小篓用彩印纸盒包得漂漂亮亮的炒米糖、窝丝糖、牛奶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