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番外-诸葛亮

光和七年,外戚专政,宦官弄权,九州万众民不聊生,终于爆发了黄巾之乱。

奴仆门紧紧关住大门,又在门栓后面堆了很多重物,唯恐黄巾贼破门而入。

这一年,诸葛亮三岁,母亲死在黄巾贼的手中。

诸葛亮伏在母亲的尸体上大哭出声,泪水涟涟问父亲:“他们之前不是贫苦的百姓吗?”

同为百姓,又何苦为难百姓?

为什么不抽刀砍向腐败的政府和官员?

父亲抚摸着他的发,长叹一声,道:“弱小的人一旦拿起了武器,便会挥刀砍向比他更弱小的人,这些黄巾贼,便是如此。”

诸葛亮不懂,也不想懂,他想让母亲活着,陪着他一起活着。

书上说世界很大,他的母亲尚不曾到处赏玩过,一场□□,便结束了花期正盛的生命。

黄巾贼声势浩大,响应之人更是不计其数,一时之间,九州沦陷。

汉灵帝虽然并不是一个英明之主,但当黄巾贼威胁到大汉统治时,他还是颁布了一些政治措施。

郡县官员受汉灵帝圣旨,纷纷招募乡勇,讨伐剿灭黄巾贼。

黄巾贼虽然人多势众,但多为乌合之众,又无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很快被当地的乡勇所剿灭。

世间似乎又恢复了太平,紧闭着的大门终于被打开,诸葛亮跟着奴仆一块出来,眼睛哭得通红,抬头看着久违的蓝天。

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街道上的血迹还没有被清理干净,到处都是浓郁刺鼻的血腥味。

衣着光鲜乡勇们聚在一起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衣着破败的百姓手忙脚乱地打扫着战后的痕迹。

偶尔动作慢一点,便是换来乡勇的长鞭:“快点,老子没时间跟你们在这耗。这边的黄巾贼打完了,老子还要去北边。”

周围的乡勇奉承着,好似那人是救世的大英雄一般。

那群人吃完了饭,饭菜钱都不曾给,长刀一挎,便趾高气扬地走了。

等他们走远了,周围的百姓们才敢抬起头低声说话:“什么乡勇,跟黄巾贼也没什么区别了,都是一群土匪。”

“唉,都是现在的朝廷不作为,只能用土匪打土匪。”

“走了这一波,还有下一波,这样的日子,什么是个头啊?”

诸葛亮站在街道上,周围人凄苦的声音争先恐后闯进他的耳朵,一遍又一遍地诉说着自己的不易。

奴仆见诸葛亮静立在路口不走不说话,唤了一声,伸出了手,道:“公子,咱们该回去了。”

诸葛亮回神,慢慢握着奴仆伸出来的手。

他曾寄予希望的乡勇,与黄巾贼没什么两样,不过是手里拿了刀,便挥向比他弱小的人。

赶走了黄巾贼的乡勇尚且如此,那么,谁才是能拯救乱世的人?

是大汉的官兵吗?

他在书里读过,卫青霍去病何等英武,横扫漠北,驱除匈奴,将汉家旌旗高高立在匈奴人祭天的圣地上。

可卫青霍去病都是几百年前的人了,现在还有能拯救汉室江山的人吗?

诸葛亮不知道。

他只知道,如今的汉室天下,外戚专政,宦官弄权,天子忙于享乐或者朝堂内斗,根本抽不出多余的时间来好好治理天下,约束乡勇。

当然,也没有多余的银钱去约束。

国库空虚,朝廷连银钱都发不出来了,这些乡勇,都是各个州郡自己出钱招募的,良莠不齐,素质低下,与黄巾贼没什么两样,都是搜刮百姓的土匪。

一路上看着战后的满目疮痍,诸葛亮抿着唇不说话。

日后他长大成人,必要做一个匡扶天下之人,让幼儿不再失去母亲,百姓再不受战乱流离之苦。

诸葛亮九岁那年,父亲去世了。

其实他一直都明白,父亲为母亲的死耿耿于怀,他经常看到父亲手握着母亲最爱的白玉簪子,一看便是一天。

或许死,对于父亲来讲,是一种解脱。

父亲下葬的时候,诸葛亮身披孝衣,漆黑的眼睛看着墓碑,眼底却落不下来泪。

生于乱世,众生皆苦。

他的父亲,他们的一家,不过是芸芸众生的其中之一罢了。

这个世道,这个乱世,每日都在上演生离死别,一日又一日,仿佛永远没有尽头一般。

诸葛亮迫切地希望自己快点长大,长大了,平乱世,抚万民,治太平。

时间总是在最不经意地时候溜走,又在最想成长的时候走得缓慢无比。

这一年,董卓入京。

这一年董卓毒杀少弟与太后。

这一年,诸侯们尽起兵,浩浩荡荡奔赴洛阳为汉帝报仇。

这一年董卓挟天子迁都长安,这一年董卓被义子吕布所杀,这一年董卓旧部杀向长安替董卓报仇,这一年汉献帝仓皇出逃长安,这一年曹孟德迎汉献帝入许昌,这一年,诸葛亮十六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