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家只是给孩子的
2009年的夏天,职工楼贴出了拆迁公告,上面写着公示为期三十日,之后便会有评估机构的专业人员过来对这座老楼进行测量和估值,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一个补偿安置协议的标准来。
那段时间,楼里的人早晨买菜回来,或者傍晚出去倒垃圾散步,经过楼下的社区公告栏,常会驻足看上一会儿,与偶遇的邻居聊上几句,预言一个户口或者一平米能拿多少多少钱。
时为从这些人身边经过,听着他们议论,心里却是没有期待的。对他来说,这里的拆迁更像是标志着某一种生活的终结。
当时的他回到职工楼居住已经有一年多了,跟丛欣一起过了一个暑假,读完了整个高二,又要开始过另一个暑假。
他刚回来住那会儿,邻居们经常私底下猜测,他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给之前读书的那个私立学校开除了,又或者是因为学历压力太大,心理上出了什么问题,否则为什么突然搬来这里住,还要转学呢?也有人就此发表过专家意见,说我老早就看出来这孩子有点问题,太闷了,小孩子真的就是不能逼得太紧。
但这一年多住下来,他偏偏过得蛮好,是一个长得周正好看,每天上学放学,休息天还能帮着家里干活儿的模范小孩。只是闷还是闷的,从来不叫人,也不怎么跟人打招呼。邻居们常常看见他和丛欣一起放学回来,总是丛欣走在前面,一路叫着阿姨,叔叔,爷爷,阿婆。而他跟在后面,最多嗯啊两声蒙混过关。
起初他总和朱师傅一起出去买菜,回来跟着做饭,后来渐渐地自己一个人也能把这些事搞定。朱师傅做了几十年,终于可以在饭点前后闲下来,穿个背心短裤拖鞋,站阳台上摇着把蒲扇,悠闲地抽烟。
熟人看见,难免说一句:“老朱,外孙接班啦?”
朱明常说:“是的呀。”
熟人夸他:“福气好福气好。”
那话里或多或少有几分揶揄,朱明常却浑然不觉,只是哈哈笑。
家里人知道的更多,确实是更高兴的。406室里的每个人都明白这是一天天的累积,慢慢的转变,但在时益恒看来,却更像是莫名其妙突然发生的。他于是找个最简单直接的理由,那就是孩子长大了,总算懂事了。他为之欣慰而庆幸,然后便开始跟时为讨论回去上学的事情。
时为其实早有预感,高二那一年他很是努力了一把,期末考得不错。成绩出来却是喜忧参半,他知道自己的去留又是一个问题了。
果然,时益恒过来看了他一次,仍旧没有上楼,打他手机把他叫下去,两人坐在车里,谈之后的安排。说是谈,其实只是单方面地安排,时益恒对他说:“你的学位我一直缴费给你保留着,虽然耽误了一年,现在回去也还是来得及的。”
时为当时没说话,时益恒也是习惯了。这孩子一向这样,已经有许多年。
时益恒回想自己刚回国那会儿,时为已经六岁,他们彼此几乎就是陌生人。他知道有些东西确实是错过了,但他也觉得那并不重要。孩子终归是要长大的,会明白世界运行的规则,成年人的付出和取舍。
于是,他带时为回家,回他们在浦东的那套别墅,跟奶奶一起吃了保姆准备的晚餐,又让时为去房间里看,里面很多新东西,衣服、鞋子、笔记本电脑,都是他们准备的礼物。
与此同时,他们一直在跟时为讲道理。
在时为之前就读的那间私校里,大多数学生以英国或者美国的大学作为升学目标,如今同级的同学都在各种考试,到处申请学校,还有一些已经拿到满意的offer。时为本身素质并不差,当初升高中也是考上了国际文凭课程的,虽然耽误了一年,但现在回来抓紧准备,最多也就比人家晚一年,还是来得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