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活该挨锤

眼前的这座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是老皇帝特意赐给老四的上等园林。

别的且不说了,单说此园,比老皇帝赏给玉柱的淑春园,大了何止十倍?

当然了,玉柱的淑春园,也是独具优势。

从淑春园的西侧门到畅春园的小东门,就隔了一条官道,几乎是门对门的关系。

嘿嘿,上班近的优势,可谓是无与伦比啊!

行礼已毕后,弘昀看了眼老四,老四微微摇头。

但是,弘昀依旧走到了玉柱的跟前,长揖行礼,恭敬的说:「拜见恩师大人。」

「罢了。」玉柱泰然自若的受了弘昀的礼,老皇帝早就知道了,他是几个皇孙的老师。

只不过,玉柱多少有些惭愧,他一直忙于公务,时而东奔西走,时而奔波在外,竟无多少时间教弘昀读书。

和皇子不同,皇孙并无皇位的直接继承权,其重要程度也就弱得多了。

而且,老四已经和玉柱正式决裂了,老皇帝才懒得关心这些身外事呢。

老四在旁边领路,引领着老皇帝的肩舆,径直朝里边走。

京城西郊的第一园,其实是辽朝的时候,修建的玉泉山行宫。

到了前明万历年间,皇帝的外公武清侯李伟,修建了大名鼎鼎的清华园。

途中,老皇帝驻足于「牡丹台」的时候,特意把弘昀叫到了身旁,笑着问他:「听说你跟着汤炳读过不少书?」

玉柱一听这话,立知不妙,老皇帝又要拿他说事儿了。

弘昀低眉顺目的答道:「回汗玛法,臣孙的功课皆是恩师亲拟亲授,部分由师祖老大人代授。」

嗨,这话说得漂亮极了,而且,没说半句假话骗人。

翻译成白话,也就是弘昀要学的功课,都是玉柱亲手制定,汤炳不过是代课老师罢了。

老皇帝深深的看了眼弘昀,扭头望向玉柱,调侃道:「不愧是你教出来的好学生啊!」

这可不是什么好话,玉柱故意把头一低,小声说:「回汗阿玛,说起来真是惭愧之至,臣儿教导弘昀的时日,并不甚多。」

老皇帝懒得听这些屁话,趁着兴致,开始考较弘昀的学问。

汤炳本人,功利之心极重。但是,必须承认,汤大人的儒学功底,异常深厚。

玉柱钻研八股文,目的就是中举和中进士,实话说,他的学问并不深。

但是,玉柱有两个异常鲜明的特点:其一是知识面极广,其二是治国的才能无与伦比。

以前,老皇帝穷得很,总要从户部捞油水。

自从玉柱整理了崇文门监督衙门和粤海关衙门之后,内务府就财源广进,日进斗金了。

内务府有了钱,老皇帝才可以随心所欲的大修宫室和园林,正所谓,相辅相成也。

老皇帝连考了三个问题,都没难倒弘昀,真来了兴趣,便兴致勃勃的问他:「好孙儿,你可知,一亩上等的水田,可收多少粮食?」

在子嗣的方面,老四比只有弘旺这一根独苗的老八,稍强那么一点点。

目前,老四有四个儿子,其中,弘昀是其庶长子。

弘昀出生的时候,老四已经是贝勒爷了。

可想而知,弘昀必定过着无忧无虑的上等人生活,他怎么可能知道稼穑(s,不读***)呢?

然而,出乎老皇帝的意料之外,弘昀不假思索的答道:「回汗玛法,亩产米二石以上为上等良田,一石半为中,一石为下……」

弘昀解释了一大堆,末了补充说:「一般而言,江南的中等田,稻米亩产大约在三百五十斤左右。」

在大清,粮食的计量关系如下:一石十斗,一斗十升,一升约为一斤八两。

也就是说,一石粮食,大约一百八十斤。

无工不强的概念,老皇帝知道点皮毛而已,印象并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