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用人换地

杜中宵在官厅里,拿起今年刚刚殿试放榜的进士名录,从前向后看去。状元章衡,榜眼窦卞自己都没有记忆,心中有些不以为然。再看第三人罗恺、第四人郑雍、第五人朱初平,自己都没有印象,不由摇头。看来这一届进士,并没有什么突出人物。

一直看下去,到了第二甲,突然看到了苏轼,才又集中精神。苏轼的舅舅文同曾经在胜州共事,不过苏轼兄弟一直在蜀,没想到参加了这一届科举。向下看去,又看到了苏辙、曾巩,唐宋八大家,这一届里就出了三个。其他杜中宵有印象的人物,还有张载、程颢,以及吕惠卿、章惇等人,其余的还有几个好似有印象,却记不真切。

仔细一算,这一届里后世留名的人物竟然不少。特别是宋朝的几大学派,杜中宵有印象的,就有洛学程颢、关学张载和蜀学苏氏兄弟,竟然全在这一榜登第。

嘉祐二年科举,被后世称为龙虎榜,是整个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一届,很少有能相比的。这一届欧阳修为主考官,一改文风,古文运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也回此遭到士子忌恨,省试结束的时候被公开辱骂,还好得到了皇帝的坚定支持。这一届的特点,榜单名次高的人物,大多没什么成就,反而是后面登第的举子,出了许多大人物。

杜中宵不长于文学,对此次科举并不重视,也不关心。直到现在殿试完了,观看榜单,才发现有许多史上留名的大人物,原来是在今年登第。

把榜单放下,杜中宵想了想,觉得这一届挺有意思的。自己有印象的人里,首先是文学大家,如苏轼兄弟和曾巩等,再就是开宗立派的理学大师,如程颢和张载等人。真正在政治上留名的,章惇和吕惠卿等人,大多都是王安石变法的干将。

由这一届进士名单,也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当时受到青状年官员的拥护,这一届进士,多数是其支持者。至于苏氏兄弟和程颢、张载等人,就不稀奇了。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应该是文风刚好相合而已。他们未必是第一次考科举,以前不能登第,这一次行了。

苏轼等人不谈,杜中宵在文学上并没有什么建树,他们还是他们。几个王安石变法的干将,却有些意思。今年如果夺到了朔州,经过两三年的军改,就可以对契丹进行灭国之战。灭了契丹,宋朝就真正再现了汉唐盛世,那个时候,也就没什么再敢阻挡政治改革了。这些新及第的进士,那时正当壮年,他们的态度,就非常重要。看他们在王安石变法中的作为,想来能出几个大人物。

正在这时,富弼进来,拱手道:“太尉,契丹使节已经到了并州,两日之后到京城。”

杜中宵道:“哦,正好十天,庞相公时间算的倒好。他们来了,就可商量一下,与契丹的战事什么时候结束。马邑一战,本就是契丹因怒兴兵,打不久的。再在那里僵持下去,契丹难以支撑,对于我们也是虚耗时间。现在军改在即,就是因为前线有战事,才没有开始。”

富弼道:“若是契丹使节到了,该怎么与他们谈?此次契丹来攻,总要给他们一点甜头,他们才会退去。不过,如果给的多了,仗岂不是白打?”

杜中宵想了想,道:“依我之见,朔州一定是我们的,包括马邑县。北边的德州,也一定不能归还契丹。有德州,就多了一个进攻大同府的方向。至于白水泺和九十九泉,最好也能让契丹割让,如此我们就握住了鞑靼的命门。其他的,倒无所谓。”

富弼苦笑:“我们现在所占的,也只有这几个地方。全部都要,契丹未必肯。”

杜中宵笑了笑:“我们不给契丹土地,可以给人。萧革献朔州之后,重元一直不肯归降,实在是倔强无比。我们可以把重元还给契丹吗,他们难道还不满意?一个重元,抵得上几州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