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你想什么

议罢修铁路的事情,杜中宵对马遵道:“发判难得来一次,便多住几日,看一看现在的营田务。哪里做得合适,哪里做得不足,说出来让我们警醒。”

马遵道:“自开国以后,襄邓一带多次营田,俱没有成效。只有运判这次,不足两年,便就多收了无数钱谷,而且来的人安居乐业。此为德政,自该看一看。”

到这个时代为止,以襄阳和邓州为中心的襄邓盆地,开发最完全的还是两汉时期。大宋立国已经近百年,这一带的人口密度也只达到两汉最盛时期的十分之一,其他时期可想而知。隋唐时略有发展,接着就是晚唐五代,多方势力在这里拉锯,再次凋弊。营田务一次性迁入数万户,几乎占本地人口的一半,换个地方不敢想象,在这里却依然人手不足。

杜中宵起身,亲自安排吏人为马遵安排住处,让他先住下来,这几日四处看看。

正在这时,一个公吏急急进来,拱手道:“运判,娄知县求见,说是有要事禀报!”

杜中宵让马遵先去休息,对公吏道:“让娄知县到这里来见我。”

不大一会,娄知县和鲁县尉急匆匆地进来,向杜中宵行礼。

杜中宵吩咐落座,问道:“不知县里有什么事情,知县和县尉如此匆忙?”

娄知县道:“运判,今日县里出了一桩官司,与营田务招募民户有关。下官不敢擅断,特来听候运判吩咐。此事若是处置不好,只必地方会出乱子。”

杜中宵道:“什么案子,但说无妨。如果是营田务骚扰地方,我自会约束。”

娄知县拱手道:“此案倒也不复杂。本县有一位史员外,运判是知道的。他家里的一个庄客,名为谢青,前几日儿子得了重病,向史员外借贷两贯钱买药。史员外不肯,不想那个孩子就不治去了。谢青心疼自己儿子,看史员外是个薄情寡义之人,便决计离去,来营田务投充。庄客已经走了不少,史员外如何肯?强拦谢青。他儿子史大庆,拿了棍子打人,一个不好,把谢青的浑家打倒在地。一众庄客心寒,押了史大庆到了县衙。此案案情清楚,不过若是重惩史大庆,本县各大户的庄客,只怕会一走而光。是故县里的几个员外,一起为史大庆求情,要求衙门轻断。”

杜中宵听了,问道:“谢青的妻子如何?出没出人命官司?”

娄知县道:“已经派人查过了,万幸没出大事,只是一时打晕了,现在已经苏醒。”

杜中宵点了点头,暗自合计。案子没什么复杂的,既然没出人命,不过是伤人而已。打庄客相当于主人打仆人,依律减一等论处。加上虐仆的罪名,不过是罚些钱,补给谢青,对史大庆杖责。县里的权限不过如此,真出了人命官司,娄知县不必来问,直接解到随州去了,县里官员没那么大权限。

娄知县难办,是县里的大户一起为史大庆求情。依杜中宵估计,恐怕不只是求情,说不定还会恐吓要挟县里。毕竟现在县里的一切,还都是依靠这些大户,营田务的钱粮支持是未来的事。

沉吟片刻,杜中宵道:“那些大户求情,要求县里如何?”

娄知县道:“依律而断,当对史家罚金,史大庆杖责。县里的员外们觉得如此做,偏袒客户,他们以后无法管束庄客。故要求县里饶过史大庆,只让谢青离开史家便就罢了。”

听了这话,杜中宵笑了笑:“若是如此断,以后庄客们岂不是任主人责罚?今日伤了不问罪,过些日子说不定就会出人命官司,难道也不偿命?知县以为,此案该如何断?”

娄知县叹了口气:“不瞒运判,枣阳偏僻之乡,在以前这种事情所在多有。不出人命官员,衙门一般不过问。——其实就是出了人命,只要没有苦主首告,也就那么过去了。现在营田务来了,今时不同于往日,庄客们有了出路,同仇敌忾,岂容事情就这么过去?此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县里大户和庄客们现在势同水火,互不相容。县里不管怎么断案,必有一方要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