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纪实诗】杜甫三绝句
所有人都怔住了。
石潭边陷入了怪异的安静,诸位公卿面面相觑,彼此都从对方的脸上看到了惊愕。
先是仙人现迹、预知未来;再是父子相残,天家内讧;最后又是太宗现身,欲行废立……今天发生的意外实在太多了,跌宕起伏得就像一场梦。以至于当众人听到那句惊世骇俗的“朕欲另择明君”,一时间竟有些神志恍惚。
“好好好好!”
李亨倒是欣喜若狂、反应快得像一直在等这句话。
他自然而然地把李世民说的“明君”理解成了自己,听到太宗如此高赞,李亨兴奋得无与伦比。
他的脸上骤然腾起赤色的红晕,眼里弥散着醉酒后的潋滟水光。李亨舔了舔嘴唇,假装推拒:“儿臣的意思是,太宗盛誉,儿臣愧不敢当……父皇一代明君,儿臣怎好逾位呢?”
李亨恭敬跪在李隆基身前,意有所指:“父皇英明神武,多谋善断,想必心中自有计较。安史之乱兹事体大,儿臣愿为父皇鞍前马后,让您和贵妃娘娘能够安乐无虞!”
见李隆基冷笑不言,李亨越发殷勤。他膝行几步与李隆基面对面,脸上挂着笑,眼神却似猎食的野狼:“父皇,您觉得如何?”
众人缓过了神,他们眼神复杂地看着李亨,逐渐品出了味。
李亨此举,说得难听些就是逼宫。众人本该上前阻止太子,但想到太宗刚才的话,大家又有所顾虑。
或许是李亨担心自己得位不正、不能服人,又或是他想效仿太宗之事,试图用相似的境地唤起李世民的怜悯。总之,李亨姿态谦卑地跪在地上,苦口婆心地劝说李隆基主动禅位。
李隆基豁然起身,脸上怒气勃发。他自知年老体衰,无法与儿子角力,只好将希冀的目光投向臣子,希望他们能上前帮助自己制服这个不孝子。
可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原本忠心耿耿的臣子们此刻竟都低眉敛目,视若无睹地站在原地。
“封常清!邓景山!韦述……”李隆基一个个点名,可被他点到名字的人不是面露为难就是充耳不闻,以至于李隆基的声音开始不自觉地颤抖,如同即将崩断的丝弦。
他将目光投向最后的郭子仪,李隆基踉跄一步,凄怆道:“郭子仪……郭子仪!”
郭子仪抬眼,细细端详着面容扭曲的李隆基。半晌,他叹了口气,半是安慰半是劝诫地轻声道:“圣人,您累了。”
李隆基不敢置信地倒退一步。
几秒后,他毫无征兆放声大笑:“朕累了?朕累了?”
笑罢,李隆基猛然回身望向石潭,声音愤恨:“太宗,您当真觉得此子堪登大宝?”
李亨一怔,立刻也转向石潭,急切道:“太宗,您刚才也听到了,安史之乱是儿臣在位时平定的!儿臣既能平定战乱,自然也能提前阻止!更何况儿臣年富力强,而父皇只剩十载寿数,若是国祚频变,容易民心不稳啊!”
听到这,一直沉默的李世民冷不丁地开口:“仙人有说,安史之乱是你平定的吗?”
太宗一言,众人顿惊。
水幕只言肃宗756年于灵武即位,却还没说安史之乱何时平定。
“必是儿臣!”李亨不以为然,信誓旦旦:“除非这战乱持续数十载,不然定是在儿臣在位期间平定。自古战乱,逾时十载屈指可数,太宗不必担忧。”
“是吗?”李世民似笑非笑。
与此同时,水幕画面再次变动,月兮占据了主屏幕:
【揭晓答案的时刻到了!刚才我们说到761年大唐天灾,与此同时,各地反叛不断、将士掳掠百姓,民生艰难。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一个问题:皇帝在干嘛?】
【肃宗一生颇有波折,他尚在杨氏腹中时,李隆基就曾想用堕胎药杀死他,只是最终没有下手。他青年时代,目睹了唐隆政变、日杀三子等残忍事件,见证了宫廷倾轧的黑暗血腥。就算当上太子后,他也一直生活在父皇猜忌、权臣威胁的恐怖阴影中。迈入中年后,安史之乱虽给大唐带来了不幸,却也给李亨带来了机会,他以性命为赌注,终于坐上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