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东湖又落了一场夏雨。
雨后草叶滴露,绿荫如洗,群山泼翠。
牧童骑着黄牛,吹笛而过。村女二三,结伴浣衣。
路边支着几个小摊子,有叫卖枇杷的,也有卖梅子、杏子的。
游湖的市民扶老携幼,有说有笑,踏青而返。偶尔有人停下来,买一兜正当时的新鲜梅子回去酿酒。
哒、哒、哒。
地面轻微震动。一颗枇杷从草篮里滚了下去。
湖边行人纷纷抬头看。
从路旁的林荫中,前呼后拥,驶出车驾。
打头的是一列黑衣护卫,作为前驱开路。
随后的是四匹高头大马,没人赶车,竟也步伐齐整地往前走。每一匹都极神骏,青色皮毛油光水滑,银鞍金辔,拉着一辆无壁舆车。
舆车翠盖摇摇,四面垂下珍珠帘,风吹玉振。帘后卧一少女,隐隐绰绰,看不清面容,但肌肤胜雪,非民间所能养出。
车驾两侧,则簇拥着十几个美貌女子,皆婀娜清丽,世上少有。却一般梳妆,一样粉衫碧罗裙,像是侍女之流。
这阵势,看得路人目不转睛,又大气也不敢出,纷纷相避。
市民们窃窃:“这是谁家的多娇女?”“不曾听闻有哪方贵人出行。”“城中公卿,也输了几分派头咧。”
行人议论纷纷时,却见有个婀娜女子走出队伍,罗裙轻摆,款款上前,向路边的卖枇杷的老者询问:
“敢问老丈,此处距离宁州城还有多少路途?”
卖枇杷的老翁惊到一下子站起来,局促道:“不远了,这里已算城郊。向西走半个时辰,约莫就看到城门了。”
女子谢过老人,便回到翠盖旁,向珠帘后的少女耳语几句。
少女点点头。
骏马便自行调转方向,一行人声势浩大,朝宁州城而去。
直到舆车的影子都看不到了,马蹄声也已不闻。还有不少人站在湖边,回味着方才所见的一切,津津乐道。
宁州南城,清波坊。宁州的贵人住在西城区,衙门也在这个区域。外来的贫苦百姓,三教九流之类则聚集在东城区。
南城则住了一些宁州本地的不算穷苦,但也不是太富庶的市民。
清波坊是这些不上不下的市民里,最不上不下的一个坊。
世居清波坊的宋大娘去井边打水,打完水,照例坐在井边的树荫下休息。
市井市井,大齐的城镇中,最热闹也最必不可少的社交场所,就是井边。
三姑六婆、贩夫走卒,各路闲人,常常在井边聊天,交流情报,恨不能把上下几天坊中每一个角落的新闻八卦都磕一遍牙。
她一边锤着腿脚,一边竖起耳朵,听街坊邻居凑在一起,磕着晒好的瓜子,翻着嘴皮子。
忽然远处风风火火滚来个矮胖妇人,到井边,一屁股挤开宋大娘,拿帕子一边拭汗一边道:“哎呦喂,你们可不知道,你们清波坊不得了!”
宋大娘被挤开也不生气,连忙追问:“二婶子,什么不得了?”
矮胖妇人娘家姓施,丈夫行二,所以人称施二婶。
施二婶是闻名街坊的大嘴巴、长耳朵。远近数里的时事新闻,大到生老病死,小到谁家的猫狗生了崽子,过了墙,第二天她就知道了。第三天,通过她的嘴巴,街坊邻居就全知道了。
宁洲南城的好几个坊,数个水井,都是施二婶的“势力范围”,她嗓子一张,能把干姐姐干妹妹、义大哥义小弟从街头认到街尾。
“小宋,跟你家也有关系嘞!晌午,我从清波坊最北边过,看见四匹大马,每匹都像话本子里将军的马。拉着一辆顶顶漂亮的车,那车啊,华盖像孔雀绿宝石磨成粉掺金线绣的,日头一照,闪闪发亮。垂下来的帘子啊,是用了数都数不清的珍珠串的,每颗珍珠都比你宝贝得不行的珠簪还要白,还要圆润,喏,这么大。车子里坐的女娃,更不得了!虽然二婶我没看见脸,但白得都发光了,比侯爷的女儿还要白!在车子旁伺候她的就有十几个,个个都是天仙娘娘似的美人,居然只能伺候那女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