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望江府在临江府的西边,同属三吴路。
阳春时节,三吴路到处草长莺飞,烟柳粉桃遍郊原,江水绿若蓝。
农夫在水田里插秧。水牛摆尾,牧童吹笛,黄犬树下卧,风吹柳叶簌簌声,青山郭影人家外。
马车行经路畔,还有一男一女二骑士伴随左右。
此处已是望江府吉兴县辖下,灵山乡。
女骑士左顾右盼,只见一派和乐融融的田园风光,像孟浩然笔下的诗篇,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马车帘子被掀起一角,一道细细的女声:“世叔、十三姑、十五叔,过了小河,再过了那棵大樟树,就是我家南渡的居所,灵山乡,樟村。我家的宅邸,就在村东。”
许家南渡之后,丢了官职,也不得当今官家的重用。许氏夫妇便带着独生女,在望江府郊野,买了一些田,雇人耕作、纺织,并建了宅邸,隐居在此。时而探访南来的其他幸存友人,游山玩水、煮酒烹鸡,对着青山郭影,论文谈诗,过起悠然的田舍生活。
不料,这样的生活还没过多久,就骤然生了剧变。
赵烈听此,为防前面还有人在守着许家,守株待兔,就叫车马先停在这里附近的山脚小树林里,骑来的马匹也系在这里。并嘱咐十三妹带着许红英,先在这里等着,保护好她主仆。
他与十五弟则下马步行,装作外来的游人,先到樟村打探。猪九戒则潜入地下,随他们入村。
过小河,转樟树,樟树树身有两三个成年人合包的粗细,是樟村的名字来由。
鸡犬相闻,阡陌交通,溪流潺潺从村中过,村人在田地里耕作,乍见两个面容陌生、膀大腰圆到分外显眼的青壮男子,纷纷抬头打量。
有村中老者,拄着拐杖上前,说官话,但带着浓郁的吴语口音:“二位,附近村子从未见过你们,从哪里来?到本村有何贵干?”
赵烈早有一套说词:“长者,我们是隔壁临江府人,略读些诗书。听说灵山乡住了一位才人,号‘云山’。常与几位诗人唱和,诗作、词作流传至外,诗风淳朴又不失豪气,人称‘望江三才子’。我仰慕这位诗人,一路打听来,说是住在你们樟村,姓许。”
这套说词是有根有据的。许红英的父亲,名唤许岩。
自从居住在灵山乡,过田园生活后,许岩就自号云山先生,常与文人墨客青衫来往,与两位好友也诗文唱和出了一些名头,确实传开了“望江三才子”的故事。
老者听了这话,捋了捋须,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大周文风颇盛,尤其是繁华的江南。市井乡野,也多传唱诗词。牧童都能拍着掌,哼几曲简白之词。
村民们确实也都亲眼所见,常有这些书生、读书人,来村东问路,拜访“云山先生”。几年下来,已经渐渐习以为常。甚至还颇以为豪。
想到这,他眯着老眼,狐疑地上下看二人。
这两个大汉,昂藏八尺,一身腱子肉,斗大拳头,看着就是武夫之流。说是仰慕云山先生诗词,不免令人怀疑。
但也没有说,武夫就不能仰慕诗词啊?
老者想了想,还是叹了口气,说:“云山先生确实居住在本村,喏,村东竹林后,有一个三进的庄院,就是他的住所。只是不巧,二位来迟了。云山先生全家都被朝廷派人带走了。”
“啊?”两个外乡人面面相觑,茫然:“这、云山先生隐居田园,不问外事,怎么会这样?”
连忙恳求老者解惑。
老者唏嘘不已:“谁知道呢,许家向来与邻为善,常接济邻里。对租种他们田地的佃客也温言善语,从不闻骂声,租子收得也少。都说他们夫妇都是良善人。几天前,却忽然打马来了一队朝廷官差,打头的是两个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