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卫王瓶 一千零一夜的传说
欢信的安排非常周密,玄奘跟随着他抵达伊吾城,就见伊吾王在城门口候着。伊吾王也舍不得玄奘走,但高昌国强大,非他所能抗衡,只好恋恋不舍地送别了玄奘。
欢信带着二十多名随从和数十匹骆驼、马匹,驮着一应物资,陪同玄奘前往高昌。高昌人骑的马都是产自焉耆的龙马,又称海马,这种马与大宛马并称,不但高大健壮,日行六百里,而且擅长游泳,驮着人和行李凫游数十里也不觉疲累。
欢信自己骑在高头大马上,看玄奘仍旧骑着那匹老瘦红马,有些不自在:“法师,您这匹马又矮又瘦,不如换乘弟子的良马吧!”
玄奘笑了,抚摸着瘦马:“这匹马可是贫僧的宝贝,若非它,贫僧早就丧命莫贺延碛了。”
欢信无奈,只好依了玄奘。
从伊吾到高昌,八百多里,中间都是荒漠戈壁。不过这里处于丝路商道,只要不迷路,每隔百余里就会有一口水井。原本有水井处就有人烟,但多年的风沙侵袭,很多地方已经不适合居住,于是村落就被废弃,围绕水井的,变成了一座座断壁残垣。还有些生命力旺盛的胡杨,在荒漠中添了一丝绿色。
然而玄奘一路走来,却发现水井边扎下了一座座营帐。他们一行还没到,驻守的高昌人就烧好了热水,煮好了食物。此时是十一月,大漠昼夜温差极大,除了供给玄奘替换的僧袍和上好的羊皮袍子,高昌人甚至还给阿术量身做了几套粟特人的小衣裳,皮毛外套、内衫、牛皮靴、袜子,一应俱全。玄奘不禁暗暗感叹,这个高昌王如此周到细致,这个情可当真不好还。
高昌位于天山东部的盆地之中,从伊吾过去,一路都是向上攀缘,到了高原的山腰又开始顺着河流冲刷的山谷向下行。此时正值冬日,一路上天山的峰峦高耸入云,积雪皑皑,青翠的松柏交相映衬。
六天之后,他们抵达盆地中的白力城,这里位于高昌东部边境,高昌实行郡县制,共四郡二十一县,白力城是其中一县,置有县令。到了白力城,玄奘才知道,麴文泰竟然派了他的长子,尚书令、交河公麴仁恕亲自来迎接。
高昌国深受中原儒家文化熏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麴仁恕生来便是世子,在高昌国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玄奘没想到麴文泰竟会派世子来迎接,颇有些惶恐。
麴仁恕笑道:“今日见到法师,真是弟子的福气。弟子本打算亲自到伊吾去迎接您,但身为世子,到异国有些不便,因此欢信去了之后,弟子就等候在这白力城,只望在所有高昌人中,第一眼看到法师的就是弟子。”
玄奘见这麴仁恕年龄在三十多岁,长身玉立,相貌儒雅,谈吐也极为斯文,完全就是中原名士的风范,不禁称许不已。到了现在,高昌王麴文泰的三个儿子他都见过了,世子斯文儒雅,二王子粗豪英武,三王子炽热坦诚,竟是各有各的风采,也不禁对这麴文泰颇为推崇。
两人聊了片刻,此时天近黄昏,玄奘本打算在城中休息一晚,明天出发。不料麴仁恕尴尬地告诉玄奘:“法师,白力城距离王城已经不远,父王急于见到您,还是请法师换了马匹,咱们到了王城再休息!”
玄奘对地理不熟悉,以为这“不远”就是几十里路,一想,既然不远,那就去吧。麴仁恕很高兴,当即把自己坐骑让给玄奘,玄奘的瘦马没有休息,他不忍带着它连夜赶路,便委托白力县令随后送来,自己随着麴仁恕赶往王城。
一走,玄奘才知道,这不远只是相对而言,众人策马奔行,一直到了三更时分才抵达天山脚下的新兴谷,众人顺着峡谷中的道路出来,眼前便是一望无际的盆地绿洲,道路两侧全是连绵的葡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