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诡异】

点映制度刚试行不久,内地观众仍然在适应这一种观影形式,因此七百万在现阶段很有竞争力,它说明观众愿意跋山涉水,并且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只为了比其他人更快一点看到电影。

《十二生肖》做点映是有依仗的,他们有大哥成,有限定肌肉版方沂,有时下一票难求的imax级别特效,而《1942》是悲情电影,也是该作首部电影,它不存在粉丝文化。

所以冯大炮很高兴,十号这天他在郑洲做路演,有媒体问他对票房进行估计,冯导说:“我不做估计。”

“为什么?”记者以为冯大炮怂了。

“我相信没有一个导演拍完电影,不对自己的票房有期待,这次为什么不说,因为我怕低估了。”

——好吧,够狂,符合冯大炮的外号。

媒体随后把冯大炮这个回答润色一番,起了一篇题为“冯导新片剑指八亿”的通稿。

众所周知,冯大炮近几年每次电影上映都要吹嘘一番票房,这是他的营销方式,有可能他心底里不一定这么想。但这次更不一样的是华艺在总菊牵头约谈“影院-制片方”座谈会上宣布,“我们一直都给院线分成太多,给制片方分成太少——大陆电影公司至少应该拿到票房的48%,否则我们不会上映这部电影,同时也会推迟华艺旗下其他相关电影的放映……”

也就是说,华艺对《1942》的票房很自信,自信到了要拿这部片子要挟院线的老爷。

大陆目前的电影票房是分成制,比如一百块钱的票房,制片方拿45块,院线拿五十五块,另还有百分之五属于“电影发展基金”,这是上面拿的,这里就不拿出来讲了。

四十五块钱看起来很少,但已经是众多制片公司斗争了很久才争取来的。现在互联网视频平台有一个“购剧联盟”,华艺、共和时代、光线等等制片商也有一个行业不成文的公约,那就是守住45块钱这个分账底线,在制片方抱团的压力下,总计有28家院线“屈服”,约定按照“45:55”进行分成。

现在华艺还要涨,靠他们一个人喊口号吗?

事情透露出一股诡异。

除非《1942》是《阿凡达》那种级别的划时代电影,电影院没有这部片子,观众会掉头就走的那种电影!

翌日,方沂还在围脖上看到嗖狐门户网站对《1942》和《十二生肖》两部电影的对比:“共分票房”、“不是鹬蚌相争,也不是狮虎斗”。

理由如下:

一,方沂和冯大炮两人都是近年来风头最胜的商业导演,此前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正面对拼。两人各自的电影在上映期间都是首周票房冠军。

二,方沂的路演场所主要在北上广深和强二线,冯大炮则不同,可能是电影特效不够动人,他们选择以陕、豫两省为中心,并大力做好三四线市场的电影宣传。

三,两部电影的试映口碑都相当不错。《中新网》评价《1942》有“大量骇人听闻的惨痛镜头”,评价《十二生肖》是“高度成熟的商业大片”。

总而言之,两部电影风格迥异,互不相争,又质量奇高,实在是勃勃生机、万物竟发之势啊。

十号,也就是冯大炮放言“无法估计票房”的当天下午,豫省文坛还组织了个作家包场看电影的活动,给了《1942》很高的评价。“自《活着》以来,再也没有看到这么震撼人心的国产电影了,冯导已经是超越了商业片的伟大导演!”

——文坛啊!文坛死了几十年了,没有人会买他们的账的,中国人不吃影评人这一套!

但今年偏偏不一样:因为今年莫老师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当年度的盛事,连带着整个文学圈都受益,一段时间内什么阿猫阿狗都有流量。

种种迹象,搞得方沂都相信《1942》会是卖得不错的电影。十一号早他接受《中国电影报道》的采访,谈到网上炒作的“王对王”话题,说了些场面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