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神宗挡灾
【明摄宗:为何开掘定陵?】
本在内阁处理政务的张居正,原本正心不在焉地听着明孝陵的前后事,听到日后民国的孙先生写了《告太祖文》,也不禁动容。他对大明的忠心,大多源于太祖与成祖二位明君,也唯有这两位帝王,才配掌控天下山河,配当他张居正的君上。
但随后听见自己的皇帝陵寝被开掘,也不免心惊肉跳,还没来得及反应,已经听见内侍出宫急传太医的嚷声,不由替皇帝问一问前因后果。
好歹是自己倾尽心血教了八年多的皇帝。
林爷爷见到问题,笑道:
【这里面的缘由倒是曲折得很,明朝传了十六帝,其中最著名的除了南京明孝陵,其他十三座全在北京,这13座明陵中,永乐帝的长陵、嘉靖帝的永陵和万历帝的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规模属最大的,其余陵墓则是死后才动工,大约都只花半年时间修建,因此其他皇帝的皇陵建得规模小得多。
又因为《明史》有很多前后矛盾、充满争议的地方,怀抱着对明史研究的无限热枕与崇敬,当时以分管文教工作的吴晗为首的明史考古学家们,其实一开始是想开孝陵的,但明孝陵在南京比较远不说,他们的提议也立刻受到江苏省各级政府以及百姓的激烈反对,可以说是民怨沸腾了,政府与百姓各种上诉抗议,于是只能放弃。
所以爷爷说,朱元璋幸好自个在南京呢!】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真是被吓着了,长舒了一口气,再也不提龟儿将自己单独留守南京的事儿了,假模假样地拍了拍朱棣的脑袋:“嗯,咱也不大习惯北平的气候,太干,咱就在南京挺好。”
随后又很感激南京的百姓与官府,眼泪婆娑:“哎呦,没想到几百年了,这老百姓还念着咱,护着咱的陵墓!”
朱棣却有点忐忑:后来不会轮到他吧?
【随后专家们便都把目光也都放在了长陵、永陵与定陵身上,希望能够开一座规模大的帝陵,能够真切地了解明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工艺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当时,因永乐帝的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里面的史料一定是最多的,包括已经消失在世间的《永乐大典》正本,都猜测会不会陪葬在长陵里呢?如果真能找到《永乐大典》,或许很多明史的谜团都能迎刃而解了。
于是吴晗向当时考古界泰斗郭沫若倡议孝陵不许动,那不如就发掘长陵吧!吴、郭与其他考古学家商谈后,众人亲笔联名草拟了一份给□□关于发掘长陵的请示报告。
但这份报告递到总理面前,总理却对发掘长陵有些忧虑:“贸然打开帝陵,能不能做好保护工作?”,如今咱们看来,总理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在当时,其实还有文物局居长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坚决反对主动挖掘帝陵,他们曾找到吴晗,希望他能打消这个念头:“我国目前考古工作技术水平还难以承担这样大规模的发掘工作,文物的保存、复原方面的技术也不过关,这样庞大的发掘和保存,就连世界上技术先进的国家也会感到头痛……”
这的确是中肯之言,但吴晗已下定决心,他对两位说:“解放已经多年了,现在不仅有老一辈专家,又有新一代大学生,从人力物力都有条件胜任这项巨大的工程。”[注]
双方争执不下,但在经过多次讨论之后,国家最终还是同意了考古学家们希望打开长陵的提议。】
明永乐年间,永乐帝也是听得满头大汗,身后侧殿还不时传来他的胖儿朱高炽的哎呦痛呼,更让他心乱如麻,不由嚷道:“闭嘴!”
朱高炽扶着被老爹踹得淤青的老腰,眼泪婆娑——先前不论他如何辩驳“成祖”这个庙号绝对不是他给亲爹上的,但永乐帝只要听到“成祖”二字便气不打一处来,还是狠狠教训了他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