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远见和谬误
老者威望甚高,众人鱼贯退下,堂上只剩下卢照邻和那卢十二还在。老者冷哼了一声:“十二郎,你刚刚是怎么说,你不想去便不去,为何要说那些昏话?”
“俺只是不想大伙儿中了关西天子的圈套罢了!”那汉子道。
“朝廷开科取士,明明是好事,怎么成了圈套了?”眼见得堂上只剩下三人,卢照邻耐不住性子反驳道:“还有,现在大唐已经奄有天下,你却称其为关西天子,若是让外人听到,只怕便是一场祸事!”
“不过是嘴上说的好听罢了!”那汉子冷笑了一声:“李家天子和宇文家、杨家的天子一般,都是把我们这些函谷以东的人都视为奴婢,唯有关西的才为良人。这不是关西天子是什么?至于开科取士,更是荒唐可笑!我们崔卢赵李王诸姓自从魏晋以来,世居关东,长于经史,从来只有出题目考别人,哪有自己去参考求一官的道理?”
“这个……”卢照邻被问的哑然,结结巴巴的答道:“朝廷也要看看所选之人是否良材嘛!参考也不能说不对!”
“那能考过的就是良材,考不过的就不是?全凭关西天子说了算了?”卢十二郎冷笑道:“若是如此,那我宁可在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射猎,了此一生!”
“卢十二你到底是什么意思?”老者冷声道:“照邻贤侄也是一番好心,你也不必这么拿冷话呛他!”
“小侄的意思很简单,以眼下的形势,去长安应试与我等未必是好事!”
“为何不是好事?”卢照邻反驳道:“平日里大家抱怨朝廷偏袒关西士人,我等河北士子仕途艰难,现在朝廷真的给出机会了,你却又不去?只要考中了就能入昭文馆,这机会还不好?”
“进昭文馆就是好机会?”卢十二郎冷笑道:“想必你忘记了崔浩是什么下场了吧?”
卢照邻闻言一愣,卢十二郎口中的崔浩乃是南北朝时清河崔氏的著名士人,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心腹谋士,屡次力排众议,抓住了难得的战机,使得拓跋焘对抗刘宋北伐,灭亡胡夏北凉,击破柔然,是北魏一统北方的首席功臣,受命修北魏国史,这对于士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耀。而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崔浩惹来弥天大祸,不但自己被下狱处死,清河崔氏以及与其联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被连坐灭族,史上被称为“国史之狱”。
“十二郎你这话也有些过了,崔伯渊后来落得那等下场也要怪他自己言行不谨吧?太武帝让他编修国史,他却把人家祖宗的污秽之事也尽数录入其中,还刻在石碑上公之于众,不死何待?”
“你以为崔浩他谨言慎行就能自保?”卢十二郎冷笑道:“崔浩他之所以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就是因为功业太盛而根基太浅,身怀重宝而豺狼环伺,不死何待?你们以为去了长安,可以凭借腹中的才学入昭文馆,得天子赏识,博取功名富贵。如果你们考不中,或者中了之后只能得个小官还好,如果真的如你们所愿,登了龙门,十有八九落得和崔浩一般下场,不但自己丢了性命,还会牵联族人!”
卢照邻被对方这番话说的面色惨白,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他熟读史书,当然知道卢十二说的并非虚言。按照史料上的记载,崔浩在监修国史之前极得拓跋焘的信任,拓跋焘曾下令各部尚书若有难决之事,应该先征求崔浩的意见,并且经常前往崔浩家,以常礼交往,崔浩本人也可以随时进入寝宫。但与其他鲜卑大臣不同的是,崔浩的权力完全来源于北魏皇帝的信任和赐予,他虽然出身清河崔氏,但并没有与其他鲜卑大人联姻,也没有自己的部曲军队,而且他力主举荐河北士族直接出任州郡守官,这就直接触动了北魏鲜卑贵族的利益。结果拓跋焘一旦被激怒,便群起而攻之,也无人替他说情,结果死于非命。与之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同样参与编修国史的中书侍郎高允,因为其是太子的老师,却保住了性命。当时朝中少有河北出身的高官,而多有出身关陇的官员,他们对河北士子多怀有敌意,与崔浩的情况颇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