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寒霜漫天 (十九)
之所以把这段旅程命名为“文字游戏”,是因为在不断探索前行的过程中,我发现与某地、某物、某人有关联的中国古诗词、文献、传说里,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线索,通过层层分析推理,有可能揭开更多匪夷所思的历史真相。
整个过程虽然险象环生,却也很有趣,就像在做字谜主题的密室求生游戏。当这个游戏进行到“虎丘斜塔”环节,我从“竺道生讲法”的传说里,分析出“点头石”是开启“千人石”的第二道机关枢纽,又在其中寻思出了怎么启动点头石。
这段传说藏着双层暗示,不知读者朋友们有没有留意。“点头石会动”是第一层暗示,那么第二层暗示是什么?
那就是,点头石为什么会动?直白点儿来说,就是如何让点头石动起来?
再结合那个传说,即便听众都被驱赶,竺道生依然对着那堆空石头讲了三天三夜,直到点头石动了,才飘然离去。
第二层暗示的答案就藏在这段或许会被读者朋友们忽略的文字记录里。
通过传说了解,竺道生讲法,没有任何行动,就是红口白牙自言自语好几天。那么,首先要排除的就是,点头石不是靠外力而人为启动。既然不是外力,那必然是某种机关结构形成的内力,才能产生驱动点头石的动力。
那么,关键点在哪儿?一、空石头;二、讲法。
再普及一个小知识,这可不是废话,对于破解秘密至关重要。
古代开坛讲经,不是现代认知里,某专家、教授抑扬顿挫地说着普通话或方言,而是吟唱经文。听经的百姓们受其影响,不由自主地随声吟唱。类似于某歌星现场演唱会,粉丝们在台下听歌,情绪到了就开始大合唱。
也就是说,竺道生是通过“对着空石头堆吟唱”的方法,触发了驱动点头石的内力。这么解释似乎还有些抽象,换个描述方式就是——音乐使石头产生共振,形成动力,启动点头石。
对物理学稍有了解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声波共振原理——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其固有的振动频率,称为固有频率。当系统受到与本身固有频率相同的强迫振动时,系统振幅可能达到非常大的值。
从声学角度来讲,声波共振是指利用一个与系统固有频率相同的声波,对系统形成激励,从而与系统达到共振,系统结构可能会被破坏。共振又称为“共鸣”,指的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比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大胆地假设一下:《涅槃经》分40卷13品,37万6千多个字(这么想想,竺道生他老人家吟唱了好几天,也是不容易。且不说这体力了得,光是记忆力也绝非常人)。竺道生吟唱到某段经文,与空石头堆里某块石头产生共鸣,振幅形成的动力驱动了点头石。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我现在立即要做的,就是找出《涅槃经》里能产生共鸣经文,吟唱出来。但是,从37万多字的经文里,找这么一段经文,无异于在大海捞针。更何况,竺道生使用哪种音调、哪种口音吟唱,我压根儿不知道。
音调倒还好说,怎么也脱不开宫、商、角、徵、羽的古音律范畴,但是口音才是最重要的。不同的口音,唱出来的歌,形成的声波,那区别可就大了。用四川话和东北话唱同一首歌,那绝对是两个味儿。
自汉朝自东晋灭亡,楚国话是民间通用官话,也就现代极其晦涩难懂的客家话(各位没想到吧),这个我倒是知道。但是,谁就能保证,钜鹿(河北平乡)出生的竺道生,满嘴客家话而不是河北方言呢?
种种不可能一结合,就成了绝对不可能。按照这个假设,找到那块石头,我们五个估计要在千人石旁,唱个十年八载才有可能出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