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多尔衮高呼渡河
清军的先头部队至少两万人左右的兵力,已经到达了巨野县。巨野县得名于其北部的大野泽,但大野泽早在元末明初就没了,巨野这个名字依旧保留了下来,一千多年没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清军大部分甲士,包括多尔衮和一众爱新觉罗的宗室权贵们,都已经一天一夜时间没有解甲下鞍。
大军星夜疾驰,从开州城下撤围以后,博和托留下来焚毁了清军的营盘,戒备着刘体纯的追击步步撤退。多尔衮则早就迈开大步,他没有像顾君恩预计的那样取道聊城,而是从更为艰阻难行的鲁西南南下。
大顺军在山东的防线,是针对济南的阿济格形成了一个新月形的包围网。在博洛突袭聊城失败以后,山东经略使谷可成又将手中的预备队兵力调往东昌府,增强了聊城一带的防御。
这样,整个鲁西南地区濮州、郓城、巨野、嘉祥、金乡、鱼台……完全成为兵力空虚的不设防地带。
顺军在兖州府的守军,数量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兖州府府城滋阳、大运河要津济宁和有特殊意义的曲阜三地。
山东地形是以丘陵为主,中部山地突起,东部缓丘起伏,但是西南、西北低洼平坦。特别是鲁西南一带,与皖北豫东相接,形成一块腹地广阔的大平原。
中间除了一条黄河阻隔以外,只要从鲁西南渡过黄河,清军就能畅行无阻地杀入中原大地。
鲁西南和皖北豫东平原,沃野千里。原来历史上的明末时期,因为开封官绅掘开黄河堤坝的缘故,将这一地区变成了洪水泛滥的黄泛区。
现在黄河堤坝得到了大顺军的妥善维护,这片常常因为黄河改道而备受大自然天威荼毒的土地,难得在明末乱世中保持了一片安定祥和的局面。
作为大顺军的中心腹地,鲁西南、皖北和豫东一带,已经很少遭到战争兵火的影响。营田新法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展开,聊城大捷以后,解放奴婢和贱籍的事情,也已经在晋王府中提上了日程,好像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本地百姓也安享着天下板荡中不可多见的一分宁静。
东虏十万大军,却于此时离开河北,冲入鲁西南。多尔衮亲自率领两白旗作为先锋部队开道,满洲甲骑焚掠扫荡而过,对清军来说,从开州城下突然撤围,突入大顺政权的腹地,是一次极端冒险的行动。
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因为打消耗战,只要僵持下去,那么胜利必定属于资源动员力量更强的大顺。
清军十万人马,大掠濮州和郓城。他们不再像是在大名那样进行无差别的疯狂杀戮,而是在多尔衮的严格监督下,维持着空前严密的军纪展开杀戮和掠夺。
东虏的目的就是粮食,十万人马突入大顺政权的腹地辖区。万一有事,这就是一场无后方的作战。
清军携带的粮食本来就不多,所以从一开始多尔衮就高度重视因粮于敌。他下令大军所过之处,必须掀开所有城市和村庄的地窖,抢走农民们藏下来的最后一颗春种。
对于开春后的饥荒,睿亲王没有留有一丝半毫的同情心。
他的心中完全被个人功名利禄的考量所充斥,连清廷和满洲部族的命运都被多尔衮用作了自己争权夺利的工具,那就更何况是鲁西南的平民百姓了。
尼堪手上提着沾满血水和脏液的腰刀,纵马驰至多尔衮的军前禀报道:“王爷,巨野一县已经剿洗干净。所有粮食籽粒都尽数没入军中,本地奸民逃匿者很多,要如何处置?”
“如何处置?”
多尔衮骑在马上,他的神情比起去年在陕西和李来亨对峙时,显得憔悴和衰老了很多。满洲人内部,一直有种传言,说多尔衮是“有病无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