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再见,老米
阿瑟·米勒听到林为民的话摇摇头,“我恐怕没那么多的精力!”
林为民这才想起来,老头儿也是马上快七十岁的人了。
他心中有些许遗憾,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建议你选择《触不可及》。”
迎着阿瑟·米勒的目光,他接着说道:“这部话剧如果想要搬到米国本土,需要做的改编很小,也可以当做是一次试水。”
阿瑟·米勒点头道:“你说的对!”
两部作品他都已经看过,无论是哪部都非常出色,割舍下来他都有些不舍。
但现实就是,他如果要把林为民的作品带到米国去,就必然要亲力亲为,两部太多了。
不如就像林为民说的,先试个水。
阿瑟·米勒同意了林为民的意见,带走《触不可及》。
与此同时,人艺排练场的后台,大家正在七嘴八舌的讨论着。
“米勒先生真要把林老师的作品带到米国去啊?”
“百分百的!要不然没事能让我们突然演这两出戏吗?”
“诶,壮壮,林老师没跟你说吗?”
有人问韩壮壮,他摇摇头,“我最近一直在剧组拍戏,都没跟我老舅见过面。”
众人神色各异。
“这两部话剧要是去米国演出,那我们可牛逼大发了!”有人憧憬道。
“想什么呢?去米国演出也跟我们没关系,人家总不可能拉着我们去米国,肯定在米国再排一版。”
“你看你这想法,庸俗!谁说要跟着去米国了?我说的是到时候我们这出戏就出名了,这怎么着也算是为国争光了。”
韩壮壮想起以前听林为民说过的一个词,“这叫文化输出!”
大家拍手叫道:“对对对,文化输出,壮壮这个词说的好。”
韩壮壮挠挠头,“我这都是听我老舅说的。”
众人不禁感叹:“林老师果然是大文人啊!”
排练场观众席,林为民还在和阿瑟·米勒聊着。
决定了带哪部话剧回米国,阿瑟·米勒的难题解决了,他又问回了最开始的那个问题。
“林,跟我去米国吧!”
阿瑟·米勒的诚意很大,但林为民还是摇了摇头。
“为什么?”再次被拒绝,阿瑟·米勒更加不解。
八十年代,中国作家走出去的现象有不少,很多人都是受邀出国访问,其中由官方邀请出国的极少,基本是以非正式的私人机构邀请为主。
比如著名的米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就曾邀请多位中国著名作家到米国去交流访问,这项写作交流计划自81年开始,直到两千年以后还在继续。
有曾受邀参加过这项写作计划的作家在多年后回忆时,这样表述这段经历:
“到后来,我才慢慢了解清楚这个活动的性质,是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他们夫妇两个人创办的。
他们搞到一些钱,每年一次,主要面对发展中国家,所以到那里的都是来自所谓“问题国家”,我们去的这一届是“问题”最多的一届。”
既然有“有问题”的国家,自然就有“没有问题”的国家,这个国家是谁呢?
不言而喻。
用中国话来解释,这就叫桶站。
八十年代受非官方邀请出访的作家所经历的99%都是这种遭遇,有些人甘之如饴,有些人后知后觉。
当然了,阿瑟·米勒对林为民的这种邀请更多的是公务性质的,肯定没有那些邀请的情况那么夸张。
但他同时也很清楚,自己去了米国也不会比那些作家好到哪里去。
原因很简单,没名气。
这不是你是中国人还是米国人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名气的问题。
别以为在米国搞话剧就很高贵,很多时候米国那帮搞话剧的境况,甚至还赶不上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