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强硬的道理
“以高丽眼下表露出的野望,倘若开战之初,他们便举兵北上,配合作战,只怕还真就让他们讨得些便宜,成功侵占些城池土地。有大义名分在,朕还真就不便翻脸了!”
刘皇帝的语气中丝毫不掩饰嘲弄,那股子鄙夷是个人就能感受到:“大汉将士舍生忘死,血战半载,方才奠定如今的局面。好嘛,眼瞧着契丹人不支了,高丽人这就迫不及待,想要跳出来分享胜利果实了?这世上,岂有这么便宜的事!
持兵观望,待时而动,王昭想得太美,朕有岂能如其愿?”
不可否认的是,大汉与高丽之间,有过十多年的友好交往,往来甚密。并且,刘皇帝一度对王昭加以扶持,支持他对内改革,巩固王权。
当然刘皇帝不是做慈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了扶持高丽,以牵制辽国,以增加汉辽战争的胜算。在早起,双方共同对抗辽国上,合作共识,也起到了一些效果,即便不那么明显。
但是,国与国间的关系,还是利益为先的,也随着局势的变化而变化。早年辽强汉弱时,迫于辽国的威势,再加上历史文化上的亲近,汉丽之间关系自然融洽的,使节来往频繁。
然自大汉第一次北伐,并且大获成功,收复关山之后,就开始变化了。一方面在于高丽王王昭对内改革的成功,王权提升,国力增强,有了些底气。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大汉锋芒毕露,威胁与日俱增,让高丽国那边捉摸不定了,毕竟历史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中原王师也曾马踏半岛。大唐当初的强盛与荣光,距今也就三百年,不算遥远,而大汉眼瞧着朝那个方向进化了。
此前,仍旧有契丹大辽与大汉对抗,中间隔着辽东与东海,又不接壤,高丽倒也没有那么多的紧迫感,左右逢源,观望起来倒也还算自在。
即便在大汉这第二次北伐,高丽那边仍旧稳坐钓鱼台,摆出一副坐山观虎斗的姿态,在汉辽鏖战血拼之际,作为一个积极的观众,或许还在拍手叫好了。
不过,随着锦州告破,汉军东进,随着辽河战役落幕,汉军尽据辽东,高丽再也稳不住此前的闲适了。
不说整个东北,哪怕只是辽东被汉军收复,汉丽之间就已经接壤,隔鸭绿江相望了。更重要的,高丽这边原本还真打算趁着汉辽交战,占些便宜。
在确切东北汉辽交战形势之后,高丽君臣也做了一番商量,于是决议,该行动了,再不下场,就连口汤都喝不上了。徐熙此行,便是为了此事,助汉攻辽,心知肚明,只是借口,籍此进行领土扩张,才是实际。
“陛下,既然高丽来朝,上禀此事,大汉这边,也不得不引起重视了!”见刘皇帝言语中尽是锋芒,刘晞少有的正紧了些,拱手说道。有外臣在,刘晞对皇父的称呼也保持正式。
“是啊!”刘皇帝嗤笑两声:“十万水陆大军,手笔不小啊,高丽国如今倒也阔气起来了!三万水军,王昭想要干什么?”
刘皇帝的眉头慢慢地皱了起来,不敢心中如何不满,嘴上不如不饶,但高丽如今突然来这一手,还是让刘皇帝感到些许麻烦,需要慎重对待。
即便再瞧不上高丽国军队的战斗能力,但毕竟是十万水陆大军,以高丽国的情况,显然还能动员更多,蚁多咬死象,这点就不得不当心。
尤其是那支水军,当年东海水师在高丽犯的案,固然起到了打击警告的效果,似乎也刺痛了他们,引起了他们的危机感,竟然养起了三万水师。
对于辽东大军来说,海路的补给线,尤为重要,是最不能出问题的地方。虽然东海水师牢牢地掌控着制海权,高丽水军更不足为道,但也怕疏漏,能没有意外就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