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前朝末年,景州动乱不堪,民不聊生,匪乱升起,又恰逢灾年,谢氏族人分崩离析,纷纷逃难去了

在逃难路上,谢家数十房人失散各地,现在板桥这一支的谢氏族人的先祖乃是谢氏士先。

逃难途中先祖士先的父亲叔伯都没能存活,留下士先母亲李氏带着士先要饭到了板桥。

当时正是乱世,社会动荡不安,李氏携带者幼子,生活无以为继,遂改嫁给板桥的刘姓人家。

得刘姓人家养大,后成家迁出刘家,定居到谢家湾,成家立业,生子二人;为绍荣绍华,谢老三乃是邵华的第三子,乃是二房三房,幼子的幼子。

务农为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得亏宋家夺得天下,建立新朝,目前传至3世,社会开始平稳,官员对地方的治理加强。

地方官员迁入人口,教化地方,劝农扶桑,方才勉强维持生活,但也活得艰难。

所以谢继宁的出现,对着整个谢家都是喜事。

谢继宁的大伯爷爷谢象顺接口道:“这次考试,宁哥儿考得第一,那桥头的郭童生也说了,咱们家宁哥儿考童生没问题,出了一个童生,咱们家就出一个里正,再者说,宁哥儿聪明,运气又好,被那刘山长收为徒弟,刘山长可是当大官的人。”

众人用求证的眼神看着谢继宁,谢继宁回答道:“是的,我师父致仕之前是四品大官。”

“刘山长是四品大官,过几天要摆酒收咱们宁哥儿为徒,咱们家不能一点表示都没有,读书都要束脩的。”

“之前宁哥儿在郭童生那里读书,每年都大把的钱花了,现在宁哥儿有大出息了,拜四品大官为师,无论如何,咱们也要想办法凑一点礼来,”

大家都纷纷开口,一番议论之下,都纷纷出钱,谢继宁每一次都会为这样的场景感动。

这一世人,生活艰难,自然环境恶劣,政策不好,社会也不稳定,大家要面对的苦难太多,大家都抱团取暖,团结在一起。

虽然平时都有小纠纷,但是在有事情的时候却都能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

谢继宁说道:“我师父为人和善,对我很要好,我还没有正式拜师,他就留我吃饭,大鱼大肉,摆得满满当当的,回来还送我礼物。”

谢继宁不知道该如何向长辈们解释,师父家家境上佳,自己家倾尽所有都拿不出给他的礼物,而且他不看重这个,收自己为徒,那自己的家庭条件他是清楚的,不会有什么要求,就是看中了自己这个人才。

这些和长辈们说起来都太空泛,不如告诉他们一些实在的。

听到谢继宁说了初见面,刘山长就让谢继宁在他家吃饭,肉管够,还送礼,谢家人纷纷感慨他的大气,不愧是当官的人,虽然其实他们对四品官没有概念,只知道是大官。

如此更不能让人家瞧不上自己家,结果商议下来,象字辈的六兄弟,每一大家出二两银子,族长一房的谢如森是做为长房长子长孙,同时也是以后的族长,另外给了一份。

谢继宁非常清楚,这是他们把能给的都给了,一大家人一年的花销都是十两左右,甚至不到十两,这二两已经是很大的礼了。

虽然他们报有投机想法,但是谢继宁并不排斥,大家互利互惠,大家对他好,自己应该感激,并且在有能力的时候加以回报。

六天后,谢继宁在族人的期盼下,拉着大家积攒出来的礼物和钱财,往县城去,同行的有谢老三谢如方还有大房的谢如森,小大房的谢如林。

就这都是大家讨论了许久定出来的名额,谢继宁拜师,自己家的爷爷父亲肯定是要在的,另外两个伯伯就是平时在村里比较会拿事,所以一路去做一个陪伴。

一大家人殷殷切切的看着牛车的出发,走了很远之后,才回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