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那不就证明他错了

在唐大夫的金针刺穴下,王亮缓了过来。

身为高官,朝堂上骂战多了是了。对于道德上的指责,他们向来不在乎。

如果骂就可以骂死人,这世上就没有那么多不公平。

但王亮刚经历了十分艰苦的长途跋涉,本就饿得头晕眼花,强撑着一口气。被朱标这么一骂,顿时血气上涌,差点背过气。

再加上王亮见到蒙古王的残忍行径,本就对自身几十年坚持的忠君思想产生了动摇。

如朱标所说,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读书人的“心境”破碎,被人稍稍一骂,就自己破防。

用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气急败坏”。

朱元璋好奇地打量躺在地上大喘气的王亮。

上次标儿骂死人,他没能亲眼看见。今天他终于见到了!等刘基来,我一定在他面前好好炫耀!

朱元璋一想到天天都想着重新复制标儿骂死人的神技,那张嘴一天比一天毒的刘基,就乐不可支。

对了,文吏呢!没有人把这一幕记下来吗?

朱元璋焦急东张西望,见李文忠和陈英各自从袖子里摸出一个小本子在记录。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李文忠和陈英的袖子里有小本子和炭笔,也不知道他们怎么会这么及时地记录,但朱元璋很欣慰。

不愧是我的义子,真是太……

他看向一旁探头探脑,龇牙咧嘴,不知道傻笑什么的朱文正,拳头硬了。

他三个义子中只有朱文正一个人姓朱,为什么姓朱的这么傻?!

朱文正看到自家四叔兼任义父不善的眼神,挪动脚步,走到李文忠和陈英中间,左伸脖子右伸脖子,看两个兄弟的记录是否准确,并指手画脚,指责他们记录出错,被李文忠狠踹了一脚。

王亮终于缓过气。他瞪大着眼睛看着房梁,半晌不说话。

张玉十分担忧:“老大人,老大人,还好吗?喝点水?”

王亮就着张玉的手喝了几口温水,靠在张玉身上,重新开口:“依你之见,我这种人,是不是该直接以死谢罪?”

朱标摇头:“活着比死了更难。若王学士有心重新为民,就努力活下去,用自己的学识帮助新生的大明。”

朱标很想说,是,你去死。

但他知道大明现在真的很缺曾经身居高位的文化人。

经过统计,从红巾军揭竿起义起,到大明建立,为元朝死节殉难的元朝进士多达四十人以上,这这些人绝大部分是汉人。

元朝的科举断断续续,每次录取仅有几十人,且分左右榜,汉人进士只占一半。可见元朝进士这一群体对元朝统治的忠诚。

特别在南方大地作战的时候,汉人进士群体比蒙古人镇压起义军更加凶猛。在元朝大军撤退后,他们自发组织乡勇军抵抗红巾军。

还有的人如张昶那样背地里谋划,为瓦解起义政权使尽全力。

大明建立后,他们也一直与大明作对。直到大明成为新王朝变成了既定的事实,他们才大举进入这个新王朝。

其实就连刘基、章溢、叶琛等人,也曾经是这群进士的一员,自发镇压农民起义军。

在封建时代,对于封建地主们而言,阶级斗争远远大于其他。

所以中途醒悟,为朱元璋鞠躬尽瘁,为百姓谋福祉的几位大先生,才难得可贵。

朱标并不知道,当朱元璋刚建立大明后不久,原本跟着朱元璋的寥寥无几的文臣被悉数排挤出朝堂。之后朱元璋朝堂上的文臣高官,被新科举进入的人占据。

朱元璋很信任这些大明建立之后才科举考上来的文臣。

这些文臣回报朱元璋的呢?是空印案,是郭恒案,是南北榜案,是朱元璋杀空了半个朝堂,被后世史学家评价为“冤案”的血腥暴动。

外国史学家,和认可外国史学家的人说,这些都是“以前元朝官场的潜规则,朱元璋自己不知道,没有下令禁止,等他发现的时候就勃然大怒,并且不听人解释,这些都是官吏们一直以来的行为,并非官员刻意隐瞒,就大动屠刀,实在是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