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国野
且说,在第五伦攻略河北、刘秀运营淮南的这半年时间里,中原的另一大势力赤眉军,也在得到南阳粮食补充后缓了过来。
和过去抢空一地便转移去下一处不同,这次赤眉在南阳、汝南、颍川停了下来。颍、宛、汝皆是人口大郡,战前合计六百多万,经过数年混乱,户口减半,也有三四百万之众。如何统治这么多的人口,是摆在赤眉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好在还有王莽,他可治理过天下六千万生民的宝贵经验!
去年整个秋冬,王莽一直在忙活“分地”事宜。
若按照王莽的理想,一定得是绝对平均的井田制,每个人分到的地一样多,亏得赤眉军二号人物徐宣据理力争。在樊巨人当家的前提下,王莽提出设想,再由徐宣来落实,这让王莽的理想大打折扣,未能达到绝对平均。
徐宣在每一处细节上与王莽纠缠:“田翁,你说不准有佃农,那赤眉战士就要自己种地,自己种地,就没法去外地打仗,就要永远绑死在南阳。”
最后双方妥协的结果是,巨人、渠帅们还是分到了大片庄园,赤眉战士优先得较好的百亩耕地,一向最擅长给事务、地点改名的王莽按照周时称谓,将他们叫做“国人”,国人都是铁杆赤眉,要承担作战保卫共和的职责。
然后才轮到积极响应赤眉的奴婢,以及庶民小自耕农,一般到手三十亩,土地略贫瘠。王莽将他们称之为“野人”,野人除了种自己的地外,还需要在井田上劳作,遇上国人出征,还得帮国人的家庭操持农稼。
且慢,这不还是佃农么?
“佃农是佃农,野人是野人,听名就不同,怎会一样?”王莽却不这么看,佃农要交十之六七的田租给地主,但野人不用,只需耕好公田,同时帮国人料理农事,用古之十一税足矣。
赤眉军没人理解这国野是何意,唯独徐宣手下,知道王莽身份,但一直忍着没说的大儒郑经清楚缘由:“王巨君做皇帝时能效仿西周六乡六遂制度,搞出六尉六队来,如今再复个国野之别,不足为怪。”
这套制度总算过了樊巨人和徐宣那关,往下推行了,但赤眉军中几乎没有士人,连度田都是靠俘虏营中的刘姓宗室做的,最后能将事情搞成什么样,又会滋生多少不公?没人清楚。
一切都得到来年夏秋时,赤眉第一次组织收税,才能见分晓!
但这一番操弄带来了一个直接结果,既然赤眉规定田过九顷的家庭,得将多余土地交出来,于是坐拥数百上千顷地的豪强便与赤眉不死不休,南阳边缘各县都有负隅顽抗者。
可惜,南阳豪强虽然盘根错节,但耐不住才被战争摧残过一遍,尚未恢复元气。而宛城李氏、新野来氏、湖阳樊氏及舂陵刘氏等相继东奔投靠刘秀,只剩下少数著姓坚守故乡,以邓奉为首,誓要保卫家族世代传承的财产,每个坞堡都发生了惨烈的战斗。
但他们终于挡不住数量庞大的赤眉军,最后连邓奉也不得已放弃无险可守的新野,向南撤退到汉水襄阳一线,投靠楚黎王。
消息传回宛城后,王莽对此颇为自得,认为是自己“废奴”的提议建功了。
“予就说,一旦废除奴婢,拿下南阳各县,易如反掌。”
王莽算过一笔账:为了控制私奴数量,汉哀帝时,汉家曾下达限奴令,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
而前汉的吏员,自佐史至丞相12万左右,诸候王二十八人,列侯维持在二三百之数。如此算来,这十多万“肉食者”,即便严格按照限奴令执行,也坐拥奴婢三百余万。
南阳的豪人之家,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加起来,奴婢也有几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