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乘”原来指四马共驾一车

今天把上品、上等称作“上乘”,比如上乘佳作指最上等的好作品;相应地,下品、下等称作“下乘”,比如落入下乘指落入最下等。此处“乘”的读音为chéng,但是在古代,“上乘”的“乘”读音为shèng,而且含义跟今天完全不同。

《左传·哀公十七年》载:“十七年春,卫侯为虎幄于藉圃,成,求令名者,而与之始食焉。大子请使良夫。良夫乘衷甸两牡,紫衣狐裘,至,袒裘,不释剑而食。大子使牵以退,数之以三罪而杀之。”

虎幄,以虎纹为饰的幄幕;藉圃,园圃之名;令名,好名声;大子,太子;良夫,浑良夫,卫侯的男宠;袒裘,袒露开皮衣,按照礼制,裘上要加裼(xī)衣,裼衣上再加朝服,脱掉衣服的时候,只能袒露出裼衣,如今浑良夫吃饭吃得热了,居然在卫侯面前袒露出裘,这是越礼之举。

至于“衷甸两牡”,两牡是两匹公马,衷甸即“中乘”,两匹马拉的车子。孔颖达注解说:“以四马为上乘,两马为中乘。大事驾四,小事驾二,为等差故也。”因此,“上乘”为四马共驾一车,“中乘”为两马共驾一车。乘坐“中乘”而来赴约的浑良夫居然连犯三罪,穿只有国君才能穿的紫衣,袒裘,带剑而食,太子当然有理由杀了他。

“天子之大夫皆驾四”,“上乘”因此引申为上等马,“中乘”自然就是中等马,“下乘”自然就是下等的劣马。《左传·哀公六年》载:“阳生驾而见南郭且于,曰:‘尝献马于季孙,不入于上乘,故又献此,请与子乘之。’”公子阳生献给季孙氏的马“不入于上乘”,没有列入季孙氏的上等马的行列。

辅佐朱元璋成就帝业的刘伯温所著《郁离子》一书中写道:“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庞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阙,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天闲”是专供皇帝养马之地,“上乘”要养在这里,为皇帝驾车;“中乘”要养在皇家内厩,作为“上乘”的替补;其余的马虽然也不一定就是“下乘”,但都要养在外厩。

如今“中乘”早已不用,“上乘”和“下乘”即由此引申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