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丧棒”原来有竹杖和桐杖之分
“哭丧棒”是古时父母过世后,出殡时孝子所持表示悲哀之杖,今天有些地方的农村尚有此遗制。不过今天口语中使用的“哭丧棒”一词,更多的是取其象征意义,用来诅咒持棒人父母双亡,属于民间詈骂之辞。
“哭丧棒”是古代丧礼中的必备物品之一。为什么孝子必须手持此棒呢?《礼记·问丧》解释得非常清楚:“或问曰:杖者以何为也?曰: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则父在不敢杖矣,尊者在故也。堂上不杖,辟尊者之处也。”原来,父母过世后,孝子悲痛欲绝,还要服丧三年,体质羸弱,所以居丧期间一定要“以杖扶病”。不过如果为母亲守丧而父亲还健在的话,那么“不敢杖”;在堂上也不能扶杖,因为堂上是尊者所处之地。
《礼记·问丧》又说:“或问曰:杖者何也?曰:竹桐一也。故为父苴杖,苴杖,竹也;为母削杖,削杖,桐也。”父丧要持竹杖,又叫苴杖;母丧要持桐杖,又叫削杖。苴(jū)者,黯也,父亲过世,心中非常悲痛,表现在面色上,即为黯淡无光,故称“苴杖”;削者,削夺也,母亲过世,其悲痛不能超过父丧,因此要削夺去脸上的苴色,故称“削杖”。
之所以父丧用竹杖,母丧用桐杖,东汉《白虎通》解释说:“以竹何?取其名也。竹者蹙也,桐者痛也。父以竹,母以桐何?竹者阳也,桐者阴也。竹何以为阳?竹断而用之,质,故为阳;桐削而用之,加人功,文,故为阴也。”“竹者蹙也,桐者痛也”,这是取其同音:蹙,愁苦,故用竹;痛,悲痛,故用桐。又说“竹者阳也,桐者阴也”,这是取其阴阳:竹断而为杖,顺其本性,故曰“质”,本来的秉性,属阳;桐必须人工砍削而为杖,故曰“文”,人工的纹饰,属阴。
这就是“哭丧棒”的由来。不过最初的时候叫作苴杖或竹杖,削杖或桐杖,名称何其古雅!到了明清世俗社会发达的时代,这种古雅的名称已经不适合粗俗化的日常生活,因此才用“哭丧棒”这个字面意思一望便知,同时又极其粗俗的名字代替,一直流传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