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众妃语塞。

勾搭皇帝被主母抓住, 能说什么呢?

皇子的生母吓得鹌鹑似的往后缩。

小周氏到底跟乾元帝交情不同, 底气十足:“回禀皇后娘娘,姐妹们得知陛下胃口不大好, 每日晚膳吃的少, 这才如此,姐妹都是关爱陛下。”

乾元帝已经开吃了。

小花精道:“这样啊,那就去吧。不过, 大家还是早些回,别误了下匙。”

没摸到皇帝,还在皇后眼里现了形, 又惊走了陛下, 众妃慌忙着辞别了。

小花精每日都会巡查养心殿与慈宁宫, 主人不在, 她得亲自照应。

曾经发生过小宫女嘴馋, 躲在床上用蜡烛炒吃葵花籽烧了幔帐,差点烧着房子。

三月初, 文采斐然的三鼎甲出炉, 进入翰林院学习。

这些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宰相根苗。

二甲一百二十名,则全部选官。

重点派遣到甘肃山西辽东,出任知县主簿一级官员,剩余的官员平均洒向十三行省, 出任各种辅官。

倒不是这些人能力不足, 而是三年科举连着恩科, 这些省份出缺的位置不多。

放他们下去就是等着候补。

正所谓灾荒年年有, 总有人要以身试法,倒下一个就要有人站起来。

除此之外,户部尚书(大司农)把各行省清吏司单列了一个部门专管司农。

主要任务就是敦促地方官员推广新作物,教导百姓耕种技术。

乾元帝为了落实推广高产耐旱作物,给予小司农单独上密折的权利。

地方衙门的机构,越来越臃肿,却人浮于事,办事拖沓。

然,不诸如新鲜血液进去,就是死水一滩,什么事儿都干不了。

乾元帝心里想的就是,等朕熬过这一阵,一个一个把这些国之蛀虫都削死。

乾元帝眼下的心情很复杂。

他掌管全局之后方才知道,整个王朝如同一把漏雨的筛子。需要修正的弊政,实在太多了。

眼下不是他做钦差,平冤案,查贪腐,灭掉贪官就得到满堂彩的亲王时期。

如今嘉和帝撒手不管了,他成为带领朝廷前行的掌舵人,方知要治理一个国家,何等艰难。

他踌躇满志想要干一番大业,明明利国利民,办起来却有各种阻扰。

放眼一看,文武百官齐齐一堂,办起事来却是人浮于事,拖沓搪塞。

他恨不得把所有官员都拍死了重新回炉。

多少次气得只想杀人,却不得不继续用这些百般看不上的老油子。

三月中旬。

新科进士授官出京,十三放松了排查。

嘉和帝终于知道消息。

许多人都等着三省的官员回京受审。

然,乾元帝早在年初已经给三位王爷赐下尚方剑。

对于贪污赈灾款项,隐瞒不报的二品以下官员,可以先斩后奏,就地正法,以安民心。

等待那些人按照以往的惯例,进京各方打点,贪官们在灾民的欢呼声中人头落地。

小花精看着祖父传递来的消息,目瞪口呆。

怪不得陛下不用上皇的老人,而是另外挑选了御前侍卫,却原来就是悄悄潜行去了灾区,给钦差大人送尚方宝剑去了。

这回真是釜底抽薪,人死不能复生了。

不过几位从一品正二品的封疆大吏,还是押送进京了。

三行省死了三十几位四品以上官员。

封疆大吏基本成了光杆司令了。

乾元帝留下这几位,是为了替自己遮挡怒火。

那么多辅助官员都死了,就剩下几个封疆大吏。

百官肯定会猜测,这几位大老爷把手下推出去当了替死鬼。

三位总督被押解进京,打入刑部大牢,已经是四月中旬。

这一回三位王爷齐齐回京了。

斩杀了三十几位官员,却没有带回来了丁点的车架。

只是带回来好几大车的账册。

其实,三位王爷三月就可以回京,乾元帝却让他们杀完了人,再继续敦促地方种植木薯番薯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