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 谁才是真正的阿甘
关于《阿甘正传》为什么会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双丰收这个问题,历史上有过很多讨论。
但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爽与虐的问题。
不管是小说也好,电视剧电影也罢,甚至是游戏,都是一样的。
爽,让大家看的开心,愉快,过瘾,就能赢得市场。
虐,让大家能够哭出来,觉得虐心,不甘,则能赢得口碑。
因为快乐总是很短暂的,而悲伤和负面情绪则更能激发人的文艺细胞,让人长久的记住这种感觉,印象更加深刻。
可不管是哪一个时代,人们都并不喜欢虐。
尤其是在当下,大家熟悉了各种创作模式之后,对虐的东西就更加抱有敌意了。
大家讨厌创作者为了提高作品高度、为了上价值,就胡乱虐主,骗去大家的眼泪,这让观看者有一种被人利用的感觉。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很多,其中有两种比较普遍。
第一种就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用真实,来消泯观看者内心的不满。
因为这不是我编出来骗你们眼泪的,而是真实发生的悲惨故事。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会引起共鸣和同情,而不会引起大家的反感。
第二种方法,就是合理代入和合理抽出。
简单的说,就是用一个大家并没有代入感的角色,比如傻子。当他身上发生悲惨的事情的时候,大家会自动抽离这个角色,用第三视角来观看这一切。
因为大家都不会认为,自己是那个傻子。
这样,观看者不会有被虐的感觉。
然后在这个角色获得好处、顺风顺水的时候,大家又可以代入其中,以第一视角感受那种愉快。
这个时候,大家不会介意这个主角是傻子,大家关注的是他的际遇,自己是否能够遇到和拥有。
这是很隐蔽的视觉心态转换,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处理。
这种创作办法,在很早之前就有了,几乎是伴随着文学的诞生就出现了。但这种观看者的心态研究,则是在商业市场兴起之后,才逐渐被总结归纳出来的。
最早出现于著名网络文学作家夏雨打蝉的个人传记中。
《阿甘正传》就是因此,而在口碑和票房上,实现了双赢的。
比如许远他们正要拍摄的这一场戏,就是如此。
这场戏,是幼年阿甘因为智商低于正常标准,只能被送入特殊学校,也就是残疾人学校。
阿甘的妈妈为了给他提供一个正常的环境,不想他被人称为傻子,所以和校长进行了利益交换,用身体换取了阿甘念书的机会。
这一幕,小孩子是看不懂的。
但当观影者长大成人之后,心里则会出现淡淡的酸楚。
观影者不会将自己代入其中,只是为阿甘一家感到悲哀,同时对那个母亲,印象深刻。
而如果阿甘是个很正常的人,条件和绝大部分观影者一样,那么这个剧情会被所有观影者抵制和怒喷的。
这就是金老笔下,小龙女被尹志平玷污,读者集体不满。
而阿甘正传中,那位母亲甚至于主动如此,却依旧被观影者理解的原因之一。
因为小龙女是所有人的小龙女,而阿甘只是那个和我们没有关系的傻子阿甘。
片场。
胡先旭扮演的幼年阿甘坐在办公室外面。
他满脸呆滞,看似什么都不懂。
办公室里,母亲正在为阿甘能够读书,进行最后的周旋。
“一定有解决的办法的。”阿甘母亲开口。
其实这里,她的语气和眼神已经有所变化。
如果足够细心的去观察,那么你会得出结论,这场不正当交易,其实是阿甘母亲主动发起的。
这也由此表明,这样的事情,或许不是第一次。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母亲,在米利坚这种人吃人的社会,想要把孩子抚养大,没有其他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