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楂树之恋》 3、心的破译
心的破译——谈艾米的爱情推理小说
李柯
艾米写的一系列小说,都是爱情小说,似乎应该与推理小说风马牛不相及,推理小说往往是描写破案过程的,似乎跟爱情小说不相关,但艾米把这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了她独特的小说体裁:爱情推理小说。
艾米在《十年忽悠》里曾透露她很喜欢推理小说,尤其推崇阿茄莎-克里斯蒂,即塑造了大侦探波洛形像的英国女作家,著名影片《尼罗河上的惨案》与《东方快车谋杀案》等,就是根据阿茄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改编的。
艾米在《十年忽悠》第22集里对阿氏推理小说做了这样一个总结:
“阿的小说都是运用逻辑推理破案的。通常的情况是,谋杀案发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比如火车上,游轮上,凶手不可能逃离现场,只能是火车上或者游轮上的某个人。小说的高妙之处就是所有的线索从一开始就都呈现在读者面前,但读者就是推不出罪犯是谁。推不出的原因,一是因为作者同时给了很多虚假的线索,误导读者,另一个原因就是犯罪的动机往往很隐秘,读者不知道,或者罪犯有非常过硬的不在现场的证据。”
这是一个相当精辟的总结,反观艾米的几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故事的结构和安排颇有阿氏推理小说之风,虽然推理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出凶手,而是为了查明一个主角究竟爱不爱另一个主角。如果说阿氏推理小说主要描写“破案”过程的话,那么艾米的爱情推理小说则主要描写“破译”过程——心的破译。
下面我们就以《山楂树之恋》为例,来看看艾米爱情推理小说的特点。
正如阿氏推理小说那样,《山楂树之恋》的故事是从侦探的角度来展开的,读者随侦探的脚步走进故事,随着侦探的眼睛去收集线索,借着侦探的大脑对这些线索进行分析,因此作品中只描写侦探的心理活动——确切地说,是侦探的推理过程——不涉及其它人的心理活动,尤其不涉及“罪犯”的心理活动。
《山楂树之恋》里的侦探不是别人,就是女主角静秋,但她不是被人请去破案的,而是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了破案过程,这在阿氏推理小说中很常见,侦探波洛经常是在旅游途中被卷进一桩谋杀案,于是旅游终止,探案开始。
故事一开始,大侦探静秋登场,进入(未来的)“案发地点”西村坪。紧接着,本案主要人物老三登场,与侦探进行了近距离交流,作者布下了一些很明显的线索:老三跟静秋初次见面时融洽的谈话,他随后经常跑到大妈家来,他借书给静秋看,帮她写村史,在陪她走山路时还吻了她,等等。静秋探案至此,我们有理由得出结论:
老三爱上了静秋。
但如果故事就这样一直发展下去,就没什么可推理了。阿氏推理小说的特点就是充满了对“阶段性结论”的推翻与重建:“发现线索——>推理——>得出结论——>发现新线索——>推理——>推翻旧结论——>再推理——>推出新结论——>发现更新的线索——>推翻旧结论——>……”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次发现新线索,都会推翻旧结论,得出新结论,使我们更接近最后的答案,当然其间也会有反复,可能会倒退,但总的趋势是逐渐接近真理,接近破案。
《山楂树之恋》也是遵循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发展方式来进行的。当我们以为老三必定无疑爱静秋的时候,作者笔锋突然一转,侦探静秋发现了新的线索:
李柯
艾米写的一系列小说,都是爱情小说,似乎应该与推理小说风马牛不相及,推理小说往往是描写破案过程的,似乎跟爱情小说不相关,但艾米把这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了她独特的小说体裁:爱情推理小说。
艾米在《十年忽悠》里曾透露她很喜欢推理小说,尤其推崇阿茄莎-克里斯蒂,即塑造了大侦探波洛形像的英国女作家,著名影片《尼罗河上的惨案》与《东方快车谋杀案》等,就是根据阿茄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改编的。
艾米在《十年忽悠》第22集里对阿氏推理小说做了这样一个总结:
“阿的小说都是运用逻辑推理破案的。通常的情况是,谋杀案发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比如火车上,游轮上,凶手不可能逃离现场,只能是火车上或者游轮上的某个人。小说的高妙之处就是所有的线索从一开始就都呈现在读者面前,但读者就是推不出罪犯是谁。推不出的原因,一是因为作者同时给了很多虚假的线索,误导读者,另一个原因就是犯罪的动机往往很隐秘,读者不知道,或者罪犯有非常过硬的不在现场的证据。”
这是一个相当精辟的总结,反观艾米的几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故事的结构和安排颇有阿氏推理小说之风,虽然推理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出凶手,而是为了查明一个主角究竟爱不爱另一个主角。如果说阿氏推理小说主要描写“破案”过程的话,那么艾米的爱情推理小说则主要描写“破译”过程——心的破译。
下面我们就以《山楂树之恋》为例,来看看艾米爱情推理小说的特点。
正如阿氏推理小说那样,《山楂树之恋》的故事是从侦探的角度来展开的,读者随侦探的脚步走进故事,随着侦探的眼睛去收集线索,借着侦探的大脑对这些线索进行分析,因此作品中只描写侦探的心理活动——确切地说,是侦探的推理过程——不涉及其它人的心理活动,尤其不涉及“罪犯”的心理活动。
《山楂树之恋》里的侦探不是别人,就是女主角静秋,但她不是被人请去破案的,而是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了破案过程,这在阿氏推理小说中很常见,侦探波洛经常是在旅游途中被卷进一桩谋杀案,于是旅游终止,探案开始。
故事一开始,大侦探静秋登场,进入(未来的)“案发地点”西村坪。紧接着,本案主要人物老三登场,与侦探进行了近距离交流,作者布下了一些很明显的线索:老三跟静秋初次见面时融洽的谈话,他随后经常跑到大妈家来,他借书给静秋看,帮她写村史,在陪她走山路时还吻了她,等等。静秋探案至此,我们有理由得出结论:
老三爱上了静秋。
但如果故事就这样一直发展下去,就没什么可推理了。阿氏推理小说的特点就是充满了对“阶段性结论”的推翻与重建:“发现线索——>推理——>得出结论——>发现新线索——>推理——>推翻旧结论——>再推理——>推出新结论——>发现更新的线索——>推翻旧结论——>……”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次发现新线索,都会推翻旧结论,得出新结论,使我们更接近最后的答案,当然其间也会有反复,可能会倒退,但总的趋势是逐渐接近真理,接近破案。
《山楂树之恋》也是遵循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发展方式来进行的。当我们以为老三必定无疑爱静秋的时候,作者笔锋突然一转,侦探静秋发现了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