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 第2节
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2)
老黄知道大家都想知道知道这“古希腊美女”到底是个十马样,不过老黄晚生了几年,远生了几米,无缘得见古希腊美女。毛主席哼哼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既然老黄没去古希腊调查,也就没有发言权了,在此略过“古希腊美女”不表。
(怎么样?毛主席的大棍子多吧?随便一根就能救自己于重围之中)
听说文革期间曾有过一个时期,人们日常交谈时都必须先引用毛主席语录,而且要引用得切合实际。下面是老黄听来的一个有关文革的“红段子”,说的是一个人到商店去买东西,跟售货员进行了如下对话:
——客人:毛主席教导我们,“为人民服务”。我要买根针。
——售货员: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要买什么样的针?
——客人:毛主席教导我们,“你们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我要买根绣花针。
——售货员: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我们不卖绣花针。
——客人:毛主席教导我们,“歧视农民,便是歧视革命”。你刚刚卖给前面那个人了,为什么不卖给我。
——售货员:毛主席教导我们,“情况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刚才那个人买的是缝衣针。
……
那时的情况有没有这么夸张,老黄不知道,但足以说明断章取意地引用毛主席语录在那时是很风行的,(断章取意地引用名言格言在(中国的)哪个时代不风行?)
老三跟静秋的酸辣情话,也不时穿插着毛主席语录和当时的流行语。老三的那句名言“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就是文革中的一条流行语。
有人以为静秋的“谁叫你拿毛主席的大棍子打我的?毛主席的大棍子多得很,对付任何情况都能找到一根”是作者加进去的“艾米腔”,其实不然,只是静秋的想法。“打棍子”“戴帽子”是当时的两大术语,意为不摆事实,不讲道理,直接就给人加罪名。
但看得出来,艾米对“文革”那一套是很熟悉的,《山楂树之恋》把那个时代写得活龙活现,叫人看不出是出自一个生于77年底的小姑娘之手,这是艾家人的功劳。
艾米的奶奶当年是背诵毛主席语录的积极分子,虽识字不多,但记忆力过人,能背诵“红宝书”里面的每条语录,被居委会树为标兵,经常被邀现场表演,表演的方式就是听众任选一条语录,只开个头,奶奶就能不喘气地给他背到尾,还能翻山越岭把下面紧接的几条背出来,经常是背得掌声雷动,encore不断。
此等殊荣,奶奶终身难忘,时常拿出来摩挲回味。
后来背语录的风气过时了,奶奶英雌无用武之地了,十分落寞,只好强拉艾米做小观众,把艾米佩服得栽倒在地。奶奶见孺女可教,便扔了唐诗宋词,以毛主席语录代之。艾米从小博闻强记,听说学龄前就能背诵百十来条了。
艾米的父母,相识、相爱、相许于“文革”年代,但一个是“红五类”子女,一个是“黑五类”子女,爱得十分艰辛。艾米从小就是个“包打听”,最爱打听父母的事,而她父母一向“弱爱”她,女儿问,父母就答,所以艾米从父母那里听到不少有关那个年代的故事。
艾米的父亲,对“文革”十年期间的中国文学做过专门研究和讲座,艾米自然瞟学了不少。艾米出国后,曾用了两学期时间,修读《中国“文革”十年史》《“文革”十年文学史》,撰写的学期论文很受任课教师赏识,列为该课必读文章。这些在写《山楂树之恋》时全都派上了用场。
老黄知道大家都想知道知道这“古希腊美女”到底是个十马样,不过老黄晚生了几年,远生了几米,无缘得见古希腊美女。毛主席哼哼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既然老黄没去古希腊调查,也就没有发言权了,在此略过“古希腊美女”不表。
(怎么样?毛主席的大棍子多吧?随便一根就能救自己于重围之中)
听说文革期间曾有过一个时期,人们日常交谈时都必须先引用毛主席语录,而且要引用得切合实际。下面是老黄听来的一个有关文革的“红段子”,说的是一个人到商店去买东西,跟售货员进行了如下对话:
——客人:毛主席教导我们,“为人民服务”。我要买根针。
——售货员: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要买什么样的针?
——客人:毛主席教导我们,“你们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我要买根绣花针。
——售货员: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我们不卖绣花针。
——客人:毛主席教导我们,“歧视农民,便是歧视革命”。你刚刚卖给前面那个人了,为什么不卖给我。
——售货员:毛主席教导我们,“情况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刚才那个人买的是缝衣针。
……
那时的情况有没有这么夸张,老黄不知道,但足以说明断章取意地引用毛主席语录在那时是很风行的,(断章取意地引用名言格言在(中国的)哪个时代不风行?)
老三跟静秋的酸辣情话,也不时穿插着毛主席语录和当时的流行语。老三的那句名言“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就是文革中的一条流行语。
有人以为静秋的“谁叫你拿毛主席的大棍子打我的?毛主席的大棍子多得很,对付任何情况都能找到一根”是作者加进去的“艾米腔”,其实不然,只是静秋的想法。“打棍子”“戴帽子”是当时的两大术语,意为不摆事实,不讲道理,直接就给人加罪名。
但看得出来,艾米对“文革”那一套是很熟悉的,《山楂树之恋》把那个时代写得活龙活现,叫人看不出是出自一个生于77年底的小姑娘之手,这是艾家人的功劳。
艾米的奶奶当年是背诵毛主席语录的积极分子,虽识字不多,但记忆力过人,能背诵“红宝书”里面的每条语录,被居委会树为标兵,经常被邀现场表演,表演的方式就是听众任选一条语录,只开个头,奶奶就能不喘气地给他背到尾,还能翻山越岭把下面紧接的几条背出来,经常是背得掌声雷动,encore不断。
此等殊荣,奶奶终身难忘,时常拿出来摩挲回味。
后来背语录的风气过时了,奶奶英雌无用武之地了,十分落寞,只好强拉艾米做小观众,把艾米佩服得栽倒在地。奶奶见孺女可教,便扔了唐诗宋词,以毛主席语录代之。艾米从小博闻强记,听说学龄前就能背诵百十来条了。
艾米的父母,相识、相爱、相许于“文革”年代,但一个是“红五类”子女,一个是“黑五类”子女,爱得十分艰辛。艾米从小就是个“包打听”,最爱打听父母的事,而她父母一向“弱爱”她,女儿问,父母就答,所以艾米从父母那里听到不少有关那个年代的故事。
艾米的父亲,对“文革”十年期间的中国文学做过专门研究和讲座,艾米自然瞟学了不少。艾米出国后,曾用了两学期时间,修读《中国“文革”十年史》《“文革”十年文学史》,撰写的学期论文很受任课教师赏识,列为该课必读文章。这些在写《山楂树之恋》时全都派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