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地接风宴

涅子、嘲风等人从环绕着古树的旋转楼梯登上龙望殿。殿口除了金吾士,还有身穿交领齐胸襦裙的女子,但见裙长曳地,裙色迷人眼,有深红、杏黄、深紫、月青、草绿、郁金……真乃红裙妒杀石榴花。

但这些颜色看起来又与嘲风平日所见的色彩不太一样,因这是从蛮荒龙时代的植物上提炼出来的。个别女子还在襦裙外面套了半臂,长度恰在坎肩与长袖之间,看起来姿态娉婷。

唐女们艳丽丰腴,罗衫轻掩双乳,香肩柔润诱人,阿拔和仆骨未曾见过这等国色天香,顿时看迷了眼睛,不觉惊愣住了。“咳咳!”嘲风瞅了瞅仆骨,轻咳两声,催他迈步。

殿内早已安置好一张张矮矮的长条案,一老者坐于正中软榻上,身后六名金吾士虬髯鹰目,容貌威武。能有这般排场,此人自然是崔特进崔代孟了。

崔代孟拈着唇上白须,抚摩着铁木扶手,微微一笑道:“欢迎突厥使团,诸位请入席吧。”大家一番寒暄,盘腿而坐,身后有小童胡跪伺候。

“诸位,今贵客远道而来,吾感无限荣光,请共举杯,我先干为敬。”言毕,崔代孟举起了琥珀碗,他不善饮,只比画了一下。

达奚等文武官员端起碗来,遥敬崔特进,一饮而尽。这酒一入喉,就连很少饮酒的嘲风,也觉通身一震,其味如甘露,醇厚芳香,一切描绘都显得贫乏无力。

崔代孟满意地看着宾客的反应,赞许地向萧孝渊点了点头。这酒是来自城外小村,有着“小灞陵”美称的灞陵酒,用上等银杏果为原料,经传统窖藏而成。酒体醇香绵甜,并具有轻微的银杏风味,一经问世,便取代了此前的蕨根酒,迅速风靡于民间。此番为了款待贵客,更是取出了最陈之酿,岂有不美之理。

“我的腾格里,这真是好酒啊!”仆骨半晌才回过神来,但感官还沦陷在美酒之中难以自拔。

“好酒需配英雄,各位千里迢迢、历经艰险来到此地,实在不易啊!今日须尽欢!来,再饮!”崔代孟一边劝酒,一边示意萧孝渊上菜。

此番接风宴,萧孝渊奉行的是尚书左仆射韦巨源为敬奉中宗而举办的烧尾宴食单。烧尾宴其实是唐代的一种习俗,每逢士子登科、荣进及迁除,其好友同僚便齐来恭贺,盛置酒馔款待之。“烧尾”的得名,有种说法是新羊入群,群羊欺生,屡犯新羊,只有将新羊尾巴烧掉,新羊才能融入群羊之中。

宴席先抬上看菜,也就是工艺菜,主要用来装饰和观赏,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习俗。萧孝渊用银杏叶、蕨菜,结合蒸面做成一群惟妙惟肖的龙、鸟、飞龙,聚于一岛之上,共五十余件,曰“蓬莱龙岛”。其中龙有多种,大大小小,或捕猎或饮水,好不热闹,鸟与飞龙则用细线悬挂于半空中,作翱翔状。

紧接着上桌的食物共三十六种,取材除了常见的鱼、贝、鸟、植食龙,还有难以捕抓的飞龙、肉食龙,等等。真是山珍海味,水陆杂陈。冷盘、热炒、烧烤等手艺绝佳,汤羹、甜品、面点一应俱全。

第一道菜是“驼蹄羹”,历史上有“陈思王制驼蹄为羹,一瓯值千金,号为七宝羹”的典故,此地虽没有骆驼,但有最能负重的黄河龙,取其蹄筋,用姜、胡椒、蕨菜芽调味,佐以蘑菇丝,汁浓如乳,入口清香,回味不尽。

接下来上“光明虾炙”,原料为环足大虾,需从东北方的落羽城购买,用水车运来。制作时,去掉环足大虾前三对有钳的步足,再经油爆,表面油光润滑,虾壳透明薄亮,尾肢生动诱人,拼盘造型宛如一盏点燃的宫灯。

再上“水炼犊”,原本是清炖整只小牛,此地则是清炖整只小阳关龙,阳关龙成年后长约三丈,选来清炖的都是三尺左右的小龙。龙肉去腥后炙尽火力,用慢火煨熟,直到将带调料的汤汁全部收干,把肉炖烂为止。